原标题:尊重客户、守住底线,才能“中看又中信”

来源:人民网
2020-05-08 07: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尊重客户、守住底线,才能“中看又中信”

因工作人员违规向某公司提供其员工的收款记录,中信银行近日被卷上风口浪尖。7日凌晨,中信银行通过官微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池子”道歉,并“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对这一事件,上海银保监局已经介入调查。这事可能不是道歉那么简单,后续还需要看监管部门调查结果。

一次违规操作,引发“吐槽大会”,中信银行虽迅速出手,又是道歉又是处理责任人,但并未平息质疑。违规提供客户信息触碰行业底线,更触碰公众对切身权益的关注。

公众的不安在于,中信银行这名员工不专业的操作,是不是限于一家银行的一个机构,在行业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正如中信银行在道歉信中承认“个别机构在制度执行上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池子”的遭遇,很有可能在其他客户身上重演。

“为存款人保密”,这是写入商业银行法的硬性规定,涉事员工会不知道?个人信息频被泄露,公众舆论早已深恶痛绝,涉事员工难道不知情?违规违法提供用户信息,后果很严重,涉事员工不在乎?不过,为了“配合大客户的要求”,这些底线一一突破。大家的高度关注,原因正在于这套操作逻辑 。

近年来,国家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迈进快车道,力度日趋加强。储户的银行账户交易明细(俗称“流水单”)是一项重要个人信息,银行机构理应对其上心、用心、小心,而不能把客户权益视若流水。另一方面,更应坚守底线,对“大客户的要求”等等潜规则说不。法律面前,从没有大客户小客户之分,客户再“小”,权益也应保障,不能打折,不能蚕食,更不能“出卖”。

从以往案例看,“内鬼”最可怕。他们直接掌握用户信息,如果缺乏敬畏,心术不正,受利益驱动而守土失责,用户个人信息就会毫无保障。当然,这并不能丝毫减轻企业的责任,在这方面应该有必要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从这个角度看,需要“举一反三,全面检查”,自我检视、加强内部管理,别等到出了事才反思。

不仅仅是中信银行,不仅仅是金融机构,对于掌握个人信息的企业和机构,尊重客户用户,守住底线、敬畏法律,筑牢用户信息防火墙,才能“中看又中‘信’”。

海报设计:陈泉伊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