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该旅官兵进行战术训练。张政昊 摄
该旅组织通信业务培训。张政昊 摄
该旅着眼实战提升卫生员战伤救护能力。张政昊 摄
把理论的“阳光”转化为可触可见的正能量
在基层理论课堂上,没有人是“自带流量”的。杨光和很多战友一样,也曾遭遇过“票房危机”。
去年年初,为了给连队上好一堂理论课,杨光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从教案到课件悉心打磨。
没想到,他精心“包装”推出的“作品”,并没激发出官兵太多的学习热情。他惯用的招法——现场提问,也没能产生多少碰撞效应。上课期间,有2名年轻战士竟然打起呵欠,被他当场点名。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没过多久,一堂旅里组织的理论大讲堂让杨光找到了答案。
那天,旅里邀请某军校教授进行理论授课,官兵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同步收看。
授课开始后,杨光发现,教授所讲的主题竟然与前面自己在连队所讲的相同。但是,效果截然不同。那头,军校教授侃侃而谈;这头,官兵听得津津有味。出于职业习惯,杨光数次将目光转向身旁的战友看他们的反应。透过官兵们专注的神情,他看到了大家隔着屏幕的那种求知渴望。
“同样的理论由军校教授讲,竟能产生出如此吸引力与穿透力。”这堂精彩的授课,让杨光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年轻的战友们内心深处是渴求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个人成长、推动强军事业的。随后,他主动报名加入旅理论骨干队伍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官兵心灵需要理论滋养,理论骨干的任务就是引导帮助官兵从党的创新理论中获取成长的力量。”有着类似观点的还有同是指导员的王羽佳。
去年6月,王羽佳来到被授予“勇于吃苦奉献红旗连”荣誉称号的一营四连任指导员。
如何在新时代让“老先进”焕发新活力?王羽佳决定从传承红色传统入手。为了讲好“新时代需要接续艰苦奋斗”这一堂课,他引经据典、整理了大量对“艰苦奋斗”的解释与论述。
谁知,这堂课推出后,一名老兵直接告诉他,“你讲的课没有打动我。”
官兵的“吐槽”里往往蕴含着解决问题的“密码”。一天,旅领导来到连队,了解到王羽佳的“困惑”后,召集官兵现场组织了一次座谈。
“老爷岭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旅领导没有像王羽佳那样引经据典,而是对艰苦奋斗精神条分缕析,从回顾连队先前艰苦创业的历程中获得今天开展工作的现实启示。
从建连时的白手起家,到模拟通信时代,再到数字通信时代……一茬茬官兵接续奋斗的形象浮现在大家脑海中。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将彼此心中“问号”拉直。
王羽佳由此意识到:宣讲理论必须要“接地气”,这是自己努力的方向。只有不端架子接地气,理论“阳光”才能转化为可触可见的正能量;理论“养分”才能悄然滋润官兵的心田。为此,该连随后开展了“建红色熔炉、树红色旗帜、当红色传人”活动。
给人星火者,胸中必怀火炬
俯身办公桌上,孟祥利时而眉头紧蹙,时而笑意浮现,时而奋笔疾书。
这堂课其实只有20分钟,可孟祥利已经修改了3次。第一遍阐述不到位,调整;第二遍解析不深刻,修改;第三遍梳理得不够全面,补充。
连队其他战友有些不理解孟祥利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但旅里其他理论骨干对此却感同身受。
孟祥利为此打了个比方:就像蜡烛和火炬能发光照亮他人,因为它们自身都是能量体。对于理论骨干,反复调整和修改讲课内容,孟祥利认为,“这就是给自己积攒能量的过程”。
“给人星火者,胸中必怀火炬。自身能量足够,才能化作光源,照亮他人。”从旅里组建理论骨干队伍那天起,旅领导的这句话就深深烙在孟祥利心底。
去年5月,《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下发基层,该旅决定组织理论骨干集训。得知集训期间会到驻地一所军校现地听课,孟祥利“心中有点兴奋与冲动”。
入伍12年曾在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的孟祥利,人生第一次进军校课堂。
邀请军校教授进军营,在这个旅不是新鲜事,但是,让理论骨干走进军校校园,这还是头一次。
“给理论骨干充电的方式很多,我们希望从中找到更为高效的组合培养举措。”该旅领导如此解释。
“理论宣讲犹如农民种地,先要让种子落在土里。”军校教授生动的讲述,给包括孟祥利在内的该旅理论骨干们很多启发。
“组织我们理论骨干进军校淬火,是旅里提供给我们难得的学习机会。如何把集训期间所学转化为能量,则需要靠我们自己努力。”孟祥利说。
集训期间,每次试讲课,都成了引发大家热烈讨论的导火索。“这样的讲法,战友们会感到满意吗?”“这一段的重复,能达到强调的目的吗?”对于试讲的理论骨干来说,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意味着成长。
“作为基层理论骨干,时时处处应有‘蓄能’的意识。”这是该旅理论骨干许佳冰的感悟。
去年国庆前夕,许佳冰制订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休假计划:重走长征路。
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红军长征路线一路向西, 23天跨过5省12个城市。许佳冰边行边看:昔日图片里低矮的房子变成摩天大楼和商场,泥泞山路变成柏油马路,一些当年人迹罕至之地如今熙熙攘攘……若不是道路沿线的一个个红色遗址时不时地加以“提醒”,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线路”。
“我以为自己走错了道,这恰恰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祖国的变化翻天覆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讲台上,许佳冰这些原汁原味的由衷之言,引发了战友们的强烈共鸣。
用战士看得见的事,解战士心里的结
“理论之于青春,犹如阳光之于花朵。”如今,距离姜雨池首次登上理论课讲台已经过去1年多了,可不少战友仍然记得当时她讲的这句话。
姜雨池,“95后”,喜欢刷抖音、看直播,主持、演讲、舞蹈样样精通。每逢旅里组织文艺晚会,舞台上必定有她的身影。
但没有人想到,上等兵姜雨池竟然会转型成为一名理论骨干,走上讲台给大家讲理论课。
从文艺骨干到理论骨干,是什么促成了姜雨池的这种转变?
那天,全营组织理论学习体会交流,姜雨池被点名上台发言。在演出舞台上挥洒自如的她,站上讲台时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尴尬。硬着头皮说了几句,战友哑然失笑的反应让她顿时脸红。
随后,理论骨干张怀亮上台,情况完全不同,台下掌声阵阵。
“同样的讲理论,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大?”活动结束后,好强的她找来当天的交流视频观看,很快找到了原因:张怀亮所讲的理论体会与战友们的实际工作紧紧相融。正是这种相融,才让理论内在的力量得到充分释放,引发大家强烈共鸣。
由此,姜雨池认识到了理论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随后,她主动申请报名参加了旅里理论骨干队伍。
但她没有想到,不久自己就受领了任务——为全旅官兵讲课。
“文艺骨干也能讲理论课?”对这件事,其他官兵心里揣着问号,姜雨池自己一开始心里也没底。
但旅里领导们看得很清楚,基层理论宣讲需要更多的“播火者”,必须鼓励战士大胆参与其中。姜雨池如果能成功“跨界”,本身就是一种“唤醒”。
一番精心准备,上等兵姜雨池站上了理论课的讲台。不一样的“舞台”,同样的“观众”,同样热烈的掌声,让姜雨池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成就感。
“学理论讲理论,让我成长,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姜雨池这样说。而通过此事“遇见更好自己”的,不只是姜雨池。
“要点燃官兵的兴趣,就要讲战士听得懂的话,讲战士渴望弄懂的道理,用战士看得见的事,解战士心里的结。”这是杨嘉乐从姜雨池的首战告捷中得到的体会。
以前,身为理论骨干的杨嘉乐为一名年轻的战友“操碎了心”。无论你说什么,他好像从不往心里去,写心得和发言依葫芦画瓢、东拼西凑,应付了事。
后来,杨嘉乐尝试着把“强军大道理”转化成一个个“身边小故事”……结果,这名年轻战友渐渐地改变了以前的消极思想,对人生充满了希望。“理论教育能唤醒和点燃消沉的人。”杨嘉乐说。
理论骨干被“点亮”,才能“照亮”更多的战友
一场晚会下来,作为总导演的樊明格,被只是“群众演员”的姜雨池“圈了粉”。
去年年底,旅机关准备组织一场新春晚会。毕业于原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樊明格,被指定为策划人。晚会的压轴节目《战鼓催征》让樊明格犯了难。
舞蹈编排合理紧凑,每个动作严抠细训,似乎“已经很专业了”。没想到,预演时,台下官兵“没多少反应”。这时,姜雨池的一句话让她豁然开朗:“是不是太专业了?”
樊明格心头一动,对舞蹈进行了调整。最终,这个她认为“不够专业”的节目,赢得了战友们的广泛好评。
“虽然我们站在舞台上,但中心应该是台下的官兵。”晚会结束后,姜雨池与樊明格讨论时这样说。
“一个只有3年兵龄的战士,竟然能讲出这么有见地的话。”樊明格很惊讶。
后来,随着接触到旅里更多理论骨干,她才知道拥有这种“从基层战友视角分析思考问题”的远不止姜雨池一个人。
“学理论,让我学会了从现象中看本质,更让我学会了用鲜活的实践去不断印证科学理论。”理论骨干黄铸佳认为,自己是“被科学理论点亮的许多盏灯中的一盏。”
黄铸佳来自湖南的一个贫困山村,每年一到梅雨季,他就会给父母打电话,问家里是否因山体滑坡生活受到影响。这些年,他的心里变踏实了——镇上开始发放修缮补贴,政府出资启动护坡工程,彻底根除了隐患。
黄铸佳心里高兴,但他难以表达。直到成为旅里理论骨干、再次接触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个词,他才猛然意识到这是家中一切变化的根源。
随着他把家乡的变化用于理论宣讲,他的理论课一下子有了“磁力”。柏油马路修到家门口,公交车通到村头,村巷里有了路灯,这一切都成了他理论宣讲时的生动例证。
黄铸佳被“点亮”的同时,也“照亮”了身边一大片战友。今年年初,一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直播,让屏幕前的黄铸佳和战友们热血沸腾。
“这不正是一堂增强制度自信的网络公开课吗?”以此为素材,黄铸佳在连队组织了一场理论教育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说明了什么?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方案,正是来源于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黄铸佳声情并茂,台下掌声阵阵。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如今,像黄铸佳这样的理论骨干,这个旅还有许多,他们正以自己的智慧和作为,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之光照进战友心田,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