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 | 疯狂的口罩与外贸困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4-12 18: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四月的浙江,已是暮春时节。不过对于从事外贸行业20年的潘先生来说,他所处的行业尚未走出寒冬。

“目前的订单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60%,但是真正的压力恐怕要到5-6月份才会完全显现。”外贸行业从接单到交付通常有1-2个月的时间差,而从三月份开始潘先生的外贸公司就没有再接到海外的订单了。

“在我这个圈子里,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潘先生告诉笔者。他从毕业开始就在宁波做日用品的外贸生意,已经做了整整二十年,每年的进出口额在500-1000万美金左右,客户主要分布于荷兰、西班牙、美国、澳洲、加拿大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这位外贸领域的老江湖也经历过2008-2009年的那场金融危机,但他此次的感受却完全不同。

“当年的是‘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中健康的中小企业影响其实很小,我们几乎没有感受到压力。但此次疫情导致的是真正的‘经济危机’,我们感受到的冲击力是当年的十倍!”潘先生强调。

就潘先生了解的外贸情况,除了医疗防护用品和食品领域,其他行业的外贸基本都面临一样的窘境:订单不是被取消,就是在被取消的路上。

破局的三条途径

潘先生说,对于目前的这种状况,他所了解的外贸圈里基本有三种选择:硬扛、转型内销、或者转型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

“坐等硬扛是最消极的一种做法,但也是无奈之举,目前我们也属于这种情况。外贸公司这样还能再扛一阵子,因为日常开销相对小一些。但我们的供货商(中小型外贸生产企业)已经有点撑不住了。”潘先生的供货商大概有十几家,其中两家已经选择了就此关门歇业。“一家中小型外贸企业开门一天,如果什么都不生产,一个月的开销成本就在30万元左右!”

潘先生提到目前沿海不少外贸生产型企业已经开始裁员降薪,只留下骨干,但能撑多久也不好说。其实企业也不愿意放工人走,因为一旦疫情好转,临时招工是很困难的。但即使是这样,为了活下去,企业也只好断臂求生。

出口转内销是比较积极的一种尝试,但难度也不小。实际上,中美贸易战之后,不少浙江的外贸企业已经意识到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开始探索出口转内销的途径,但这个想法也属于“看起来很美”。

首先,大部分产品是定制的,就拿潘先生的产品举例,他所经销的外贸日用品只有欧美人用,国内平时是用不到的,而供货商的生产线要完全改造也不现实。其次,出口转内销需要对内销市场有足够的理解,这个转变对于常年耕耘外销市场的外贸人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内销目前主要还是以批发商或者电商为主,但批发商的资源一般接触不到;而电商目前早已是红海,要想杀出重围必须要有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盲目进入很可能血本无归。

疯狂的口罩

对于从事日用品外贸的潘先生来说,转型做口罩外贸无疑是最容易的。此前,他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考察这个市场,但最后还是决定不玩这个疯狂的游戏。“疯狂”、“暴利”、“投机”、“高风险”、“不正常”,这几个词是潘先生在描述他考察口罩市场经历时频频出现的词汇。

“我认识的每一个倒爷都在做这个买卖,我认识的所有机械生产厂家都在转行做口罩机的生产和配件加工,”潘先生感慨。“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赌一把,挣两三个月的快钱。我的不少同行也转型干起这个生意,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正常的行业,而且还涉及生命防护,我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口罩本来是一个很小的行业,但因为今年疫情全球肆虐,口罩如今已经变成大米一般的战略物资。一台正常价格10万-20万的口罩生产机现在已经涨到了100万-150万一台,而且即使你本周给了生产厂商100万的货款,预订下周提货,很可能提货的时候发现你订的口罩机已经被其他买家加价买走了。甚至连KN95口罩上的“KN95”字样印花切片滚筒也由疫情之前的2000元一个飞涨到了5万一个。

“我们所有熟悉的外贸规则在口罩面前全都失灵了,贸易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不到保证。就算你早早付了全款,除非你每天在生产厂家门口蹲点守着,要不然也提不到货。即便是老关系户,如果你下了10万个口罩的订单,到时候能给你1万个已经很不错了,”潘先生描绘这个疯狂的产业。

海外需要的一般都是KN95级别或以上的口罩,由于很难买到,所以海外下订单的时候都大大扩大了实际需要的数量。比如美国需要1000万只口罩,因为即便给厂家下了1000万的订单,实际交付的时候很可能只能拿到100万只,所以海外客户会找10个类似的厂家,每家都是1000万的订单,这样就导致订单数量虚高,远超实际的需求量。不过由于口罩目前还是暴利,成本100万一台的口罩机开足马力生产,最快5天就能回本。所以这样击鼓传花的游戏还能在市场上继续。

另外一个问题是产品质量问题,目前能拿到市场上卖的口罩很多都是今年2月底之后才新获批的口罩厂所生产的,由于核心材料熔喷布的价格也暴涨,而且也是“一布难求”的状态,所以很多厂家在品质把控上也很难保障。

潘先生提到他的荷兰客户曾委托他预订一些口罩,他在筛选了十几家口罩厂商的产品后,选择了5家他觉得比较靠谱的厂家的产品邮寄给对方,但最后均未通过对方的检测。

目前,潘先生正尝试用Amazon、E-bay等跨境电商平台拓展业务,从以前只给海外的批发商供货延展到海外的个人用户。不过他最担心的还是外需萎缩之后导致国内供货商之间的低价恶性竞争。

“去年美国加税之后,很多海外订单分流到了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而国内的供货商为了争夺剩下的这些订单,纷纷压缩利润,最后导致恶性竞争。我的那些老供货商,为了活下去,和我们说只要能拿来订单怎么都可以,几乎都是底价去竞争”,而潘先生最担心的这一幕或许还会因为全球新冠疫情而再次上演。

后记

尽管近几年逆全球化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但目前看来,全球还是同此凉热。海外疫情告急,让刚从延迟复工中稍稍缓过来的外贸企业,遭遇来自外部的二次冲击。虽然中国有着全球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和制造基础,但面对“外需”的萎缩,中国亦难独善其身。

根据海关统计,1-2月份,以人民币计,我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9.6%、15.9%和2.4%。世贸组织报告显示,今年全球贸易有可能下降13%-32%,这也是多年来少有的下降幅度的预测。全球经济贸易下降呈叠加态势,这对我国的外贸无疑是雪上加霜。

继3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完善出口退税、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和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等多项举措之后,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推出增设跨境电商综试区,支持加工贸易发展,举办网上广交会等一系列稳外贸的政策,努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

外贸领域有大量的小微企业,他们构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维系着大量的就业,也折射出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一个剪影。

“不破不立”,“转危为机”,中国的成语里总是有很多福祸相依的表述,疫情或许也是证明企业能力的最好时机。在这样的时刻,能够先活下来、争取以后还能活的更好,也算是一次真正的凤凰涅槃。

在电话采访结束后不久,潘先生给我发了一个微信,他说:“国外靠不住,只有靠国内了,竞争激烈而已。不过激烈的竞争对生产企业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还是要靠学习进步,以前谁都能做生意的状态终会改变。”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