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前面还有一个坎儿需要跨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1-19 08: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果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年伊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了14亿,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是个什么水平呢?1980年,中国人均GDP只有30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左右;2001年中国人均GDP才突破1000美元,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大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

在此之前,世界上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地区的人口规模近15亿,而当总人口14亿的中国加入后,这个数字增至近30亿人。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中国的经济增长都是个奇迹。

但也有观点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均1万美元是个坎,因为目前处在这个水平的主要国家有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国,从这些国家的GDP的增长轨迹来看,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都纷纷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经济增长放慢,贫富差距拉大,这种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是2007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在提出初期,这个概念并没有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等收入陷阱”逐渐成为舆论热点。

按照世界银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的语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许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将会进入经济停滞期,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等现象,最终长期徘徊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之外。

“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究其原因,

一是这个概念出自世界银行,某种程度上被打上了权威性的符号;

二是它确实形象地概括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通向发达社会之路上的艰难和失败。

在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中,一些拉美国家常常被视为典型案例。这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后所暴露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开发、新技术产业落后;一些拉美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公共职能缺失,导致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却找不到工作,出现了许多贫民窟,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

应该说,“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揭示了生产要素投入与发展持续性之间的某种内在关系,也表明简单的要素投入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从学理上讲,中等收入并不是发展陷阱的必然条件,也不构成与最终发展结果的必定逻辑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人们很容易被这个概念所误导,甚至对国家未来产生不必要的悲观情绪。

2018年07月,《人民日报》就发表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的一篇文章,他认为深究“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可以发现其缺乏严谨的理论论证,存在不少“逻辑陷阱”。

首先,“中等收入”本身就是个对照概念。“中等收入”标准往往是与美国对照、用美元衡量得出的。比如,按美国经济学家胡永泰的说法,人均国民总收入是美国水平55%以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相当于美国水平20%—55%的为“中等收入国家”,是美国水平20%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通行的中等收入标准是按照汇率法计算、用美元衡量的,这样的对照和衡量方法有失偏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产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其次,“中等收入陷阱”是狭隘的历史眼光。目前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观察,主要局限在二战后到21世纪初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许多发展中国家刚刚实现独立,处于现代国家成长的初级阶段与发展探索期,难免会有不少国家出问题、走弯路。但不能过早地对这些国家盖棺定论,认定其会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实,一个国家的发展,要看它能否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而成为高收入国家也并不代表着未来就高枕无忧。因此,需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格局。

最后,“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一种统计现象。“中等收入陷阱”用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这个单一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但人均国民总收入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质量、精神状态等。从联合国公布的各国国民幸福指数排名看,被视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的排名竟显著高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皮尤中心2014年的调查也显示,在高收入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国民比例普遍在30%以下;而在孟加拉、巴西、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国民比例一般都在80%以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一种统计现象,并没有经济学方法论支撑,因而相当片面。

一批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不能跃升至高收入阶段,都有各其的原因。大部分国家在经济跨越时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制度建设跟不上,未能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人口和资本要素短缺等。因此,“陷阱”在于转型艰难,而不在“中等收入”本身。

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从1960年到2008年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3个成功发展为高收入经济体。但这也反过来说明,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也不是不可能,成功跨越的也不是一两个国家。

而观察中国不难发现,以史为鉴、改革创新早已成为社会共识,自上而下不断提醒自己吸取一些国家发展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主动作为的举措,比如:

大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上述举措本文无需多言。其结果是: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之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供需结构已经发生很大转变。尤其是近年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高于50%;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一些领域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对当下的中国来说,保持战略定力,深化改革开放,继续营造有利于平稳、健康、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是更有意义的讨论话题。

概念真伪犹可辩,跨越陷阱见真章。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