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的科学家卢静走进央视 白岩松:再多“吃”出让人更喜欢的科普内容”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01-07 09:16
2020-01-07 09: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借助短视频,看似“枯燥”、“冷门”的学科知识,也能以鲜活灵动的方式,获得百万“学生”的点赞。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节目于近日就报道了一位靠“吃”做科普而走红的科学家。

1578304397833526.jpg

央视《新闻周刊》报道卢静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卢静,以短视频的方式进行古生物领域科普, 成为抖音上走红的“玩骨头的卢老师”,也让相对冷门的古生物学在大众视线中快速升温。节目中,央视“名嘴”白岩松点评道:“谢谢卢老师,继续吃,丰富地吃,然后吃成让我们更喜欢的科普内容。”如今,卢静涉足抖音仅半年,粉丝接近40万,累计获赞256万。

图片2.jpg

卢静抖音首页

“古生物学其实还是挺冷门的,全世界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也不过几十个人。”卢静直言,“如果不努力做点什么,如果以后大家都不重视古生物了,很难想象这个学科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卢静看来,“科研”和“科普”并不存在对立和冲突,而是可以互相助益。

在此之前,卢静也尝试过多种形式来传播自己的专业,包括发表科普文章、在各个博物院或者公开场合做演讲。其中做过影响力最大的,也只是和老师们一起在《十万的为什么》中编辑了古鱼类学这样一个章节。现在来看,这些科普手段都相对传统,影响力很难突破“圈层”,难以真正实现科学知识的“普惠”。

图片3.jpg

爆红的胖头鱼标本

2018年5月,因工作原因,卢静参与了一个科普视频的审核,就此萌生了通过短视频普及古生物知识的想法。当月底,卢静发布了第一条抖音短视频,在视频中,卢静带领团队吃完的整份鱼头泡饼中后,将剩余的鱼骨洗净、烘干,最终用鱼骨拼接处一个崭新的胖头鱼脑颅模型。整个制作过程全部通过手机录制,发到抖音平台后便迅速成为网络“爆款”,迅速收获了10万粉丝。

短视频更具显像化的特点,让卢静看到了通过抖音传播科普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在她“吃鸡”的一段视频下面,不少用户留言问道“鸡的骨头怎么和恐龙的这么像!”卢静一下子就察觉到,这样的科普“踩到点”上了。“因为鸡作为一种鸟类,确实是恐龙演化来的,鸡的骨骼从恐龙的骨骼上传承了很多很明显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如果有肌肉、皮肤和羽毛的覆盖,就很难看出来。”在看似粗浅的提问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逐步在用户心中悄然生根,这正是推动科普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2019年12月18日,作为在短视频知识普惠方面贡献突出的抖音知识创作者,卢静被评为“抖音最酷科学家”。“我们研究动物的骨头,还有古代生命遗留的化石,并不仅仅是为了猎奇,更是打开一扇扇的窗口,探索我们每个人身处的自然世界从何而来。从这一点来说, 我分享的故事,虽然往往有幽默轻松的形式,但也都有着宏大的背景意义。”

截至2019年12月2日,像卢静这样,在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内容创作者数量已超过7.4万名,累计创作了1985万条优质知识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9万亿;他们创作的知识内容在抖音的日均播放量超过了52.1亿次,日均点赞量超过1.6亿次,每一条知识短视频,触达了近10万人次。

1578304437828605.jpg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晓红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晓红指出,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带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内容价值提升,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生态系统。“短视频在本质上推进了共享共创,从而拓宽了知识传播路径、改善了知识传播的环境。”王晓红表示,在“DOU知计划"之后,也看到其他一些互联网平台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服务知识传播的举措。"知识内容在互联网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这种趋势,体现了互联网内容在从以往的单一娱乐化向知识化升级,可以说,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带动了互联网内容行业的价值转向"。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