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月6日电 这几天,“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功能性灭绝的消息在网络上高频刷屏。在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诸多原因中,水污染是一个重要原因,污染导致白鲟食物严重不足,免疫和生殖系统也因此受到伤害。
白鲟,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上亿年之久,却没能进入2020年。白鲟的悲剧再一次警醒人类:加强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任重道远。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在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方面从未懈怠,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科学进展》网站截图
美国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子刊《科学进展》近日刊发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通过不懈的治污努力,中国河流湖泊的水质已显现出改善迹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团队调查了2003年至2017年中国的地表水质,发现有两项关键指标明显改善。
该研究团队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采取的灵活而有力的措施是水质改善的主要促进因素。“由于工业、农村和城市住宅区排放的废水减少,水质获得显著改善,全国水质被维持在有利水平。”
phys.org网站报道截图
美国流行科学网站phys.org刊文称,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5年间中国全国范围内地表水水质的变化。他们发现,2003年至2017年间, 两个重要水质参数——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年平均浓度在全国范围内分别下降了63%和78%。
文章称,研究报告证实,在过去的近20年中,尽管人类活动带来的压力逐渐增大,但中国旨在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改善水质的环保努力仍然取得了积极效果。
文章还援引研究人员的话称,如果保持目前的趋势,中国地表水将在不久的将来达到优良的生态状况。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截图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生态环境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至11月全中国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持续改善势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78.9%。相比之下,2016年时只有68.8%的水达到这一标准,2011年时只有48.8%。
报道指出,过去5年来,中国将环境保护列为优先任务,并采取了严格的环境监测措施。如今,全国各地建造和运行了成千上万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令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大幅减少。另外,“河长制”让治污责任落到实处,众多河道在 “河长”的领导下治污效果显著。
(编辑:刘世东 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