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场中奔跑 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优刻得”注册获批

2019-12-26 16: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2年,UCloud成立。一直以来,公司坚持中立云计算、客户为先的企业价值观,专注云计算领域进行研发,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并推出了安全屋、数据方舟等的创新产品,形成了围绕公有云IaaS、基础PaaS产品的较全面的技术能力和产品储备,并逐渐向私有云、混合云、下一代 PaaS、人工智能领域拓展,树立了“技术流”的行业领先形象。

12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同意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UCloud优刻得”)科创板IPO注册。被称为“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同股不同权第一股”的优刻得,对于后续申报科创板的企业具有标杆性的意义。

坚守中立 赋能产业互联网

与阿里云、腾讯云、AWS、金山云等为大型集团公司控制下的子公司或者下属业务部门不同, UCloud由创业公司发展而来。“中立”一直是UCloud云计算的差异化标签。公司专注于云计算领域,纯粹做云,不做业务,不做SaaS、不从事下游客户的业务,不会与客户发生业务上的竞争,使得客户的业务、数据在私密性方面能得到较高的保障。

与此同时,公司还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公司秉持“客户为先”的理念,深耕用户需求,在研发初期由产品经理从客户及销售事业部搜集客户需求和产品特征,进行针对性研发,不断推出适合行业特定或客户需求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独特的“中立“属性及贴心的差异化定制使得公司收获了大量的企业客户。与此同时,在政策推动下,企业上云也蔚然成风,这无疑也为公司业务的扩张出了一把力。

2018年8月10日,工信部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力争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典型标杆应用案例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

在自身优势和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公司的产品已经覆盖了互联网、以及政企、教育、零售等多个传统行业的企业(其中不乏孩子王、爱奇艺、中国移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的身影),用户粘性也不断提高。

(图片来自UCloud官网)

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公有云平台注册用户数达到16.46万名,2016-2019年6月公有云平台消费ID数分别为1.22万个、1.15万个、1.29万个和1.18万个,单个ID的ARPU值分别为4.24万元、7.29万元、9.18万元和5.93万元,呈快速增长趋势,用户平均次月留存率分别为86.60%、88.85%、90.66%和92.13%,客户留存率不断提升。

战略选择公有云,混合云业务逐渐成熟

诸多的客户数量和不断提高的用户粘性直接为公司带来了较好的业绩水平。

Choice数据显示,2016~2018年度和2019年1-6月,UCloud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16亿元、8.40亿元、11.87亿元和6.99亿元,2017年度和2018年度同比分别增长62.60%和41.39%;2019年1-6月较2018年1-6月同比增长32.13%;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的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7271.82万元、8997.86万元、778.44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数据来源:choice、UCloud招股书)

这里要进行说明的是,在IAAS、PAAS、SAAS三种云服务中,UCloud主要为客户提供网络、存储等IaaS和基础PaaS产品。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本身是一种“重资产”的服务模式,需要较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和长期的运营技术经验积累,具备极强的规模效应,对于企业自身的资金规模和业务水平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因此,UCloud的前期长期亏损后期获利符合行业发展规律,而由于IASS具备较强的规模效应,一旦优势开始显现,将产生马太效应,并通过价格、性能和服务为企业建立起较宽的”护城河“。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公司混合云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2019年上半年重要的收入增长点。

财报显示,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上半年,公司混合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5%、11.69%和16.00%,同比分别增长119.05%、182.44%和112.93%,分别贡献了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的8.28%、25.91%和34.96%。

正如上文所提,传统行业和政企客户等产业互联网的上云需求越来越强烈,将为云计算市场带来巨大的增量空间,而这部分增量需求在发展初期更倾向于混合云的模式。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上云指数》,2018年我国大型企业使用混合云的比例从7.2%上升至10.9%,比例增幅超过50%。

客户为先,研发云计算硬核科技

理念和业绩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员和研发投入。

UCloud的创始人季昕华曾被称为“中国首代黑客”,曾任盛大在线副总裁、首席安全官、盛大云CEO,还在华为做过两年安全部经理,又加盟腾讯担任了5年的安全中心副总经理。

除季昕华外,UCloud的其他几位高管也有着及其光鲜的履历。

COO华琨曾就职于腾讯, 全面负责腾讯开放平台、Qzone、QQ农场、QQ会员、电商平台等业务的运营服务,历任运营经理、运营总监等运营服务核心岗位;CTO莫显峰曾就职于东软、华为、腾讯,历任研发经理、技术总监等岗位,分别负责腾讯海量云存储系统、海量CDN系统、腾讯云计算平台的研发及管理;高级副总裁陈晓建也是先后就职于思科,VMware,腾讯等多家企业,在核心交换机、虚拟化、服务器硬件、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研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在册员工总数为1,046人,其中研发人员539人,占全体在册员工的51.53%。

研发投入方面,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保持在10%以上,持续投入也大幅提高了公司的几乎水平,使公司的技术始终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

(数据来源:UCloud招股书)

而在研究成果方面,经过7年的沉淀,UCloud已经拥有了包括内核热补丁技术、负载均衡技术等在内的多项业内领先的技术,获得了24项技术专利(均系原始取得)和33项著作权。

与此同时,公司还承担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发改委、科技部重点项目以及上海市发改委、科委和经信委项目,如面向文化娱乐领域的大型“互联网+”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上海市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基于异构架构的大型人工智能云端计算平台等。

此外,公司还在厦门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人工智能·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竞赛”中作为“安全屋”技术的提供方成功支持了比赛平台、比赛硬件和数据保障等工作,并与美亚柏科、市民数据一起成立了厦门本思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与厦门市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公有云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处于持续增长期

除自身亮点外,UCloud所处行业本身还拥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

首先,云计算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拥有政策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云计算的发展。

2017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涌现2到3家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具有较大份额的领军企业;

2018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典型标杆应用案例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智能+”,并明确指出2019年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都需要有海量的技术能力和大量的数据作为训练支撑,因此都需要建立在云计算的基础之上。

其次,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的公有云市场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Gartner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3,058.00亿美元,较2017年的2,602.00亿美元增长17.52%。根据Gartner预计,到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4,114.00亿美元,2016年至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6.99%。

(数据来源:Gartner,UCloud招股书)

而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中,中国公有云市场增长最快。

  (数据来源:IDC、UCloud招股书)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同比2017年增长66.82%。未来几年随着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基数的不断扩大,增速有所放缓,但根据IDC预计,到2021年中国公有云市场仍将保持33.64%的高增速,美国、欧洲等地区的增速则保持在20%上下。

最后,给出估值方面的一些建议:

由于云计算行业的特殊性,以短期内企业的净利润、净现金流口径等进行估值可能会模糊对企业市场空间和盈利能力的评价,从而造成估值偏低。且从以往案例看来,在投入期结束后,公司的硬件投入、研发投入、销售费用均会得到大幅改善,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可以维持在较好水平。因此,对于目前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UCloud而言,我们建议给予适当的估值溢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