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合格评定国际研讨会召开

今年IEC大会主题为“质量成就美好生活”,合格评定与标准、计量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合格评定国际研讨会召开

来源: 中国日报
2019-10-20 11: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0月20日电(记者 王晓东)10月18日,IEC合格评定国际研讨会在沪召开。研讨会以“新产业、新技术促生合格评定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研讨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推动下,合格评定在国家质量基础建设、市场监管和维护良好营商环境方面面临的新机遇、新责任和新使命,分享实践,凝聚共识,探索符合各国实际的双多边合作互赢模式,携手推进标准化工作,以合格评定促进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IEC副主席、IEC合格评定局主席Shawn Paulsen,IECEE主席、VDE执行董事Wolfgang NIEDZIELLA,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董事长许增德,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副总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陆梅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办。

田世宏表示,在IEC大会期间召开IEC合格评定国际研讨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IEC大会主题为“质量成就美好生活”,合格评定与标准、计量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中国合格评定制度越来越成为国际合格评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监管总局愿与国际同行一起,互学互鉴,为国际合格评定事业进一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实践,携手努力,共同推动实现“一个标准、一次认证、全球通行”的国际互认目标。

刘卫军表示,标准和合格评定是规范贸易秩序的质量基础设施,也是各国实施市场准入的技术手段。采取国际通行的标准和合格评定,在国际组织成员间实现一个标准、一次认证、全球通行,是简化市场准入、消除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合格评定工作并确定了“五化”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一直致力于多边合格评定领域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他指出开放共赢的合格评定市场环境需要各相关方共同打造,各国政府层面,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应当国际化,加强互信互认;国际组织层面,IEC等国际组织合格评定体系可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一个标准、一次评定,全球通行”;合格评定机构层面,应当提升公信力,为开展结果互认提供坚实的信任保障;市场用户层面,需要积极采信具有信誉的认证结果,便利市场活动的开展;企业自身层面,应当努力提升质量,树立品牌,推动各方接受。

Shawn Paulsen表示,全球贸易覆盖广,产品的进出口是基于对质量、安全和性能的考量,而标准化和标准化的协调,是实现全球贸易的基础,标准化战略也是最高层的战略。市场信息获取与拓展,创新与再投资,都与合格评定息息相关。IEC目前有四大体系,分别是IECEE、IECRE、IECEx和IECQ。它们的系统和原则,都为全球贸易的价值链创造了价值。

许增德代表主办方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通过搭建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与国际同行和行业专家一道,探讨发展机遇,引领行业进步,服务高质量发展。他指出,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作为以“检验、鉴定、认证、测试”为主业的跨国检验认证机构,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国际化检验认证企业集团。中检集团拥有CCIC和CQC两大品牌,全球网点400多家,自有实验室100多家,合作实验室300多家,国际资质100余项,为全球10万多家客户提供“一揽子”质量解决方案和合格评定服务。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是代表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合格测试与认证组织(IECEE)CB体系的国家认证机构(NCB),并在2014年成为IECRE(风能、太阳能情况)NCB 机构。CQC可直接颁发17大类1300多个标准的CB测试证书。这些证书被IECEE体系53个成员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所承认,助力数千家企业出口至世界各地。

作为第83届IEC大会的一项中国特色活动,此次研讨会聚焦合格评定新机遇,搭建平台交流国际合格评定方案与实践、探索符合各国实际情况的双多边合作互赢模式、贡献合格评定发展中国智慧,对增强标准的互联互通,更好地以合格评定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王晓东)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