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殖民化,香港心理回归的开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9-17 10: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文字来源:“世界观”微信公众号

此刻,港独分子黄之锋应在正冠纳履,为在几个小时后美国国会所谓“香港法案”听证会上作证进行最后的彩排。习惯灯下黑的“自由灯塔”将再次亮起。

极端反华的共和党议员马克·卢比奥6月提出了这个法案,碰巧当美国会举行听证的前一天,黄之锋窜访华盛顿,顺道去作证。赶得真巧啊。

而周末英国驻港总领馆也煞有介事地收下乱港者的请愿书。现实的罅隙中刹那间投出“日不落帝国”的一抹残留的余晖。

灯塔的光,帝国的光交织下的香港,已经折腾三个多月了。有很多值得总结和分析的地方。其中显著的一点是,很多人并未预料到乱局会持续这么久。从这三个月的走势看,香港的情况非但短期内不会扭转,而且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当的热度。这必将是一场持久战,求速胜,不现实。

作为群体性抗议,六月初的所谓“反送中”的游行具备了社会动员与政治动员的双重功能,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场运动绝非仅针对一项法案的修订,而是直指香港的管治权。

所有对特首本人的攻击和污蔑就像用来盖脸儿的酒精,至于遣返条例本身的法理实质和可能存在的漏洞早已无人讨论了,所以修例只是一个被某些人觊觎已久的便于擦枪走火的窗口期。

一上来就开始瞄准香港立法会,对着区旗、国旗和国徽撒泼,表明抗议人群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分化。急先锋们生怕错失推动整个运动转向和升级的良机,他们确实抓住了机会,但也暴露了自己。

最初一到两次参与者众多的游行,在街头政治和群体心理共同搭筑的漩涡中,成功地把香港公众对香港社会与经济层面上的结构性问题的不满高度政治化,引导社会张力以极端政治化的宣泄方式呈现出来。没人再去认真思考公众上街背后的经济和社会诱因,在众目睽睽之下,这场以貌似合理的诉求开端的运动注定剑走偏锋,成为某些人在幕布之上牵线导演的“木偶剧”。

开头的大游行为此后三个多月里小规模的暴乱提供了程序性和代表性层面上的合法性庇护。难怪港独分子在西方走到哪儿的开场白都是“百万人大游行”,但他们闭口不提的是百万人与他们不论是诉求还是表达方式都有质的区别。扯虎皮,只为做大旗。

在这个过程中,以美英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及其媒体扮演了多重角色。它们是旁观者、批评者、发现者、推动者、传播者、呐喊者、赞扬者、声援者、同情者、警告者…… 不遗余力地帮助那些意见领袖们让运动完成坚定的转向和不断的升级。尽管美英政府相对克制,但其国内各路势力始终在以不同的方式介入香港事务。

港府的忍让和中央政府的冷静让那些走在前排的斗士们逐渐从香港市民中分化出来,也让第三方看到了他们的城府和修为。没有激怒中央动粗让他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近一个月以来英美驻香港的总领馆门前就没少过请愿获得英国居住权或者让美国解放香港的小丑。他们哭天喊地,歇斯底里地高唱英国国歌《天佑女王》,挥舞着美英国旗。看得出,他们是真没招儿了。

尽管黔驴早已技穷,但要解决香港的问题依然会是一场持久战,不仅在于这三个月表现出的种种内外勾连的迹象之复杂,更在于一些香港自身的原生性因素:香港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并未因为三个月的乱局出现解决的迹象;香港行政、立法、司法和教育等公共领域内部的分裂是显而易见的,否则不会有“七擒孟获”,也不会有把自己的祖国比成魔鬼的教科书,难以在短时间内弥合;香港的殖民历史及其与美英的深度关联依然成为香港的一部分,是运动土壤中关键的肥料。香港的殖民史从来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香港问题绝非无解。香港问题最终要靠时间解决。前提是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大陆能够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换句话说,只要大陆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给香港以时间,这个时间可能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香港明天必然会好。

别着急逼着香港人站队。面对一帮要求机场开空调才能继续占领机场的“革命者”,还能说什么呢?严肃点,打劫呢!

在未来几十年,陆港两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交流只会更加密切,最忌民心疏离。因此要坚决将黄之锋一类坚定的港独和反华分子与被他们蛊惑的青年区分开,将非法诉求与合理诉求区分开。

但在香港法官摘掉他们的英式假发之前,“捉放曹”的老戏还会不断上演,香港将一直是西方与大陆博弈的触点。但只要中国的崛起的步伐不乱,时间就终归会在中国一边,香港的这场持久战就会逐渐从目前的战略防守,转为僵持,进而实现战略反攻。这个过程将呈现前紧后松的态势,这三个月为代表的开端仿佛病来如山倒,中后期就会顺其自然地病去如抽丝。

翻翻香港150年的殖民史,英国用了100年才把满清的印记盖在粉底之下,这100年的折腾,今天看来都被后50年的腾飞掩埋了。未来也将遵循这个套路。如果说抗战的持久战是用空间换时间,再用时间换空间,那么香港的持久战就是用发展换时间,再用时间换发展,重建国民和国家认同这一想象的共同体。

香港回归22年了,但香港心理上的回归才刚刚开始。

“疯狂是个儿童,在理智的花园里,做着最美好的游戏。”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