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7月16日电 位于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区的杜伊斯堡是开通中欧班列的第一个城市。上世纪末,杜伊斯堡传统的钢铁工业没落,大批工人失业,一度成为工业衰退和失业的代名词。近几年,杜伊斯堡因其拥有健全的内河航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正逐渐成为“欧洲物流中心”,找到了转型发展之路。
据雅虎新闻网7月15日报道,今天,一些欧洲人可能无法在地图上指出德国杜伊斯堡,但它的名字在中国却和德国首都柏林一样为人熟知。这座位于德国莱茵河岸边的“锈带城市”(老工业城)拥有约50万人口,是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口,它在中国的名气,是因为它位于北京“新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
杜伊斯堡市长索伦·林克(Soren Link)称其为“德国的中国城”。上海浦东机场里挂着的巨幅世界地图只标出了四个欧洲城市,其中三个城市——巴黎、伦敦和柏林用小圆点表示,而最大的一个点用来表示杜伊斯堡。
杜伊斯堡中国事务专员约翰内斯·普夫卢格(Johannes Pflug)表示,杜伊斯堡和中国渊源深厚,1982年就和武汉成为两国间第一对友好城市。2011年以来,中国重庆、成都、乌鲁木齐等城市和杜伊斯堡之间的中欧货运班列一直在运行。5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德国期间专程来到杜伊斯堡港,见证来自重庆的渝新欧班列到站,这座港口城市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普夫卢格表示,中欧班列从2014年每周3列,增加到现在每周发自郑州、成都、重庆、合肥、西安、长沙、义乌等地的35列到40列,刺激了杜伊斯堡港口行业的迅猛发展,已经创造了6000个就业岗位。杜伊斯堡的中国公司数量也翻了一番,超过了100家。
他说,杜伊斯堡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去年在深圳的一次会议上,与会者告诉他:“我们知道柏林,也知道杜伊斯堡。”
报道称,杜伊斯堡的经济随着当地的煤炭和钢铁等重工业一同崛起,又一同衰落。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的家乡现在是德国失业率最高的地方之一,失业率为11%,是德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成为“一带一路”通往欧洲的门户——距离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是杜伊斯堡发展的当务之急。
杜伊斯堡港口集团首席执行官埃里希·施塔克(Erich Staake)在该公司4月份的年会上说,中欧之间约30%的火车货运贸易由杜伊斯堡处理。施塔克表示,对华贸易是杜伊斯堡最重要的增长领域,“我们希望扩大这一范围”。
报道称,身为“一带一路”的受益者,杜伊斯堡也有些“忧虑”,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文章指出,中国平均每次给欧洲拉来2车货,但回去的时候只会带1车货走。但是,普夫卢格说,他并不担心杜伊斯堡会过于依赖北京。他说:“杜伊斯堡与中国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伙伴,我们不接受直接投资。”
他表示,在杜伊斯堡,没有德国企业从中国直接获得资金,而是中国企业在杜伊斯堡投资建设自己的公司。
耗资2.6亿欧元(约20亿元)的中国欧洲贸易中心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大约200家中国企业和研究中心等机构将入驻。
杜伊斯堡港口集团首席执行官施塔克也表示,如果运输时间可以缩短到10天以下,那么中欧班列就会有更大的潜力,欧洲出口商将更有兴趣使用火车,而不是昂贵的货运飞机。
(编辑:齐磊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