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模式以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速度减少了贫困,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然而,中国人有时似乎过于追求西方所定义的成功与繁荣,如: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消费驱动的增长以及美国水平的生活质量等等。
再比如,中国最近力推的大湾区往往被视为对旧金山和纽约等都市圈的回应。这些是重要的榜样,但依然是西方榜样。大湾区致力于发展数字技术和创新,其实可以有更广阔的视角。
中国应当避免落入追求西式成功的陷阱,或者按照西方对进步和现代化的定义获得合法性和尊重,因为这不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
首先,这直接挑战了西方的主导地位,导致与西方关系紧张。这些国家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向中方施压。
其次,如果按照西方标准来定义,中国的成功可能比表面上看起来脆弱。华为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但美方压力似乎影响其经营方式。西方政府可能会试图对中国企业采取更多行动。但更根本的是,按照西方的标准定义成功,意味着西方将成为决定中国是否“成功”的实体。
答案不是说中国应当放弃其行之有效的机制,而是应转向长远的未来,着眼未来数十年的全球挑战来定义成功的内涵。它可以致力于“工业战略”,还可以致力于“后工业战略”,着眼于能够让中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新产业和新技术,而非一个苦苦追赶的国家。
在某些领域,中国已经这样做了。
中国对太阳能发展的支持是可再生能源成本骤降的主要原因。如果各国希望实现经济“脱碳”,它们就将向中国采购太阳能电池板。
中国是高铁网络的全球领导者,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时必须有所借鉴。正如前科技部长万钢在最近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所指出的,在减少碳足迹方面,中国甚至可以成为世界上率先打造氢经济的领导者。
如果中国走在前列,它就可以向其他需要走类似道路的国家提供技术和投资,中国企业将被视为建设性合作伙伴。
“后工业、后科技战略”可以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创新和科技发展,中国将更好地应对资源短缺。中国应当在节水、食品安全和降低能源强度等重要领域都采用这一战略。
这一战略还可以定义“适度繁荣”对社会意味着什么,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必要的。显然,这样的定义更适合中国在21世纪的机遇、需求和限制。
目前,西式繁荣消耗大量资源,不可持续。这为中国发展新生事物敞开大门。毕竟,如果有人能从北京乘高铁到广州,难道他们比那些乘飞机或者驱车长途跋涉、烧那么多油的人更穷、更不自由吗?
理解资源约束下的繁荣是当前的紧迫课题。人们能不能在不剥夺地球资源的前提下幸福舒适地生活?如果中国成功了,这将增强软实力,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努力学习中国。
中国的发展战略应该着眼于解决未来数十年将的全球性问题,而不是沿袭西方的成功框架。届时,中国对现状的改变将受到欢迎,而非恐惧。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已经是上世纪对成功的定义。现在,是时候向前看了。
(作者为全球未来研究所创始人兼总裁钱德兰·奈尔。文章观点不代表《中国日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