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课堂”变“魔力课堂”

“苗子”“培育群”“竞赛群”,是谭艳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归整对应的群名。这些年,谭艳祥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一等奖39人次,二等奖70人次,三等奖60余人次;指导学生参加3届国际数模竞赛,获得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9人次。

“高冷课堂”变“魔力课堂”

来源:湖南日报 2019-06-24 17: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高冷课堂”变“魔力课堂”

——记长沙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谭艳祥

湖南日报记者 左丹 通讯员 陈竹

他用170个QQ群在线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做的每一道题都是他精心设计;他教的学生屡屡拿下国家乃至国际级别的竞赛金奖;他的课堂妙趣横生,是学生们抢着上的“金课”……他就是长沙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青年教师谭艳祥。

6月中旬,谭艳祥上课视频和他的故事在网络上悄然走红,点击量逾千万。独具特色的嗓音,妙趣横生、金句频出的课堂,让网友们纷纷点赞留言:高冷的高数课还这样有趣,简直是魔力课堂;这是比“客服”还敬业的班主任。

魔力课堂:晚了就没座位

“他的课堂会带着你进入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为听谭艳祥的课,物电学院18级学生陈晖霖一路小跑着奔向教室,不断催促我们快点。

在教学楼3楼的转弯处,一阵抑扬顿挫、激情四射的声音传来。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神采奕奕的谭艳祥已经开讲。陈晖霖说:“听他的课要赶早占座,晚了就没座位了。”

谭艳祥的高数课可以说是一档数学版的百科知识节目。从天文地理,到名人传记,包罗万象,古诗词、名人名言更是信手拈来。要把晦涩难懂的数学定律讲得深入浅出,课堂教学就必须接地气。教数学知识,谭艳祥花样多得很。一只小青蛙、一块面包都可以拿来分析数学定律。

他在课堂上使用的例子,都是他自己精心挑选设计的。什么时候用什么例子,层层递进,抽丝剥茧。那些深奥的数学定理,繁多的知识细节,被他融化在他特有的授课体系之中。

“元旦已经过了,新年肯定是要过的,那么由夹逼定理可知,期末考试必过。”“没有高数的晚自习,是不完美的晚自习。”在他的课堂上,随时可能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金句、捧腹不已的包袱,让课堂妙趣横生、轻松愉快。

百群之主:比“客服”还敬业

课堂精心设计,课后细心经营,是谭艳祥让高数课不再高冷的高招。

从教13年,谭艳祥先后建了170个QQ群,被学生戏称为“百群之主”。在学生眼中,老师时刻在线,比网站“客服”还敬业,仿佛有用不完的时间和精力。

“今年我成功保研,就想着终于可以出去旅游放松放松了,刚发了朋友圈,不到3分钟谭老师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他提醒我现在还不能放松,应该提前学习研究生部分的知识,为新的阶段打基础。”学生李志辉说。在谭艳祥的严格监督下,李志辉获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并被保研到华北电力大学。

“苗子”“培育群”“竞赛群”,是谭艳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归整对应的群名。“主要是方便辨识。”他说,“对每个有天赋的孩子,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以便他们循序渐进地学习。”

“只要醒着就随时准备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这是老师的责任。”谭艳祥说。这与时间充裕与否无关。事实上,他的工作繁重。这学期,他承担4个班的数学课,每周16节,指导8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还担任班主任与数统学院公共数学系主任,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的数学类学科竞赛。

线上线下,谭艳祥都是随叫随应的“当值客服”。学生们喜欢叫他“老谭”或“谭哥”,和他勾肩搭背开玩笑,去他家蹭饭。

“看到学生,我常常会想起我的女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来教育。”谭艳祥说。

授人以渔:精心设计每道复习题

这些年,谭艳祥做过1万道以上的数学题,同时精心给学生设计每一道复习题。他布置的每一道作业都好像是打上了他的LOG0(标志),因为每一位学生得到的题目有可能不一样,这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侧重点进行设计的。

“坚持授人以渔,每一把解题钥匙都是谭老师苦心孤诣的匠心所铸。”学院院长黄创霞这样评价他。

“你别想他给你答案。上次那道我没做出来的题拿给老师看,老师让我抄写一遍定律。神奇的是,居然抄着抄着就做出来了。”物电学院18级学生唐延斌是谭艳祥的铁粉,“老师说‘很多事情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难,不要畏难,去做就好’。”

“多难的题,你都能在他这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今年夺得国际数模竞赛一等奖的佘嘉博是谭老师的得意门生,他说,“参加数学竞赛之前,他会反复提醒我要放轻松,还像我老妈一样细致地叮嘱我‘拖鞋带了吗’。”

“他会把书上零散的知识点总结起来,变成一个系统的东西。比如,在讲级数的时候,他能用一个流程图给它完美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学起来非常的轻松。”陈晖霖说。

这些年,谭艳祥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一等奖39人次,二等奖70人次,三等奖60余人次;指导学生参加3届国际数模竞赛,获得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9人次。

(左丹 陈竹)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