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实施海上“首秀”

6月5日中午12点06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十一号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实施发射,将捕风一号A、B卫星、天象试验1号、2号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等共计七颗卫星送入约600公里高度的圆轨道。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实施海上“首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6-05 12: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6月5日黄海海域电(记者 赵磊)6月5日中午12点06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十一号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实施发射,将捕风一号A、B卫星、天象试验1号、2号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等共计七颗卫星送入约600公里高度的圆轨道。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据介绍,实施海上发射,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可满足日益增长的低倾角小卫星的发射需求,有效填补0至19度倾角发射能力空白,并为20度以上倾角发射能力提供有益补充;二是可满足运载火箭航落区安全性保障需求。采取海上发射,灵活选择发射点,航落区大多为公海,有效解决航落区安全性问题;三是可满足运载火箭商业化发展需求,采用民用船舶、测控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发射体系,降低卫星发射成本;四是通过开展海上发射技术试验,突破海上发射关键技术;五是通过建设海上发射专用发射平台,具备实施全球海域发射能力,满足低纬度地区卫星组网发射需求。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介绍,该院后续还将继续开展多次海上发射试验,充分验证各种轨道发射的适应性,进一步优化发射流程,有效形成能力。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建设专业化的海上发射母港,满足星箭对接、测试和技术准备。此外,科研人员还计划建设海上发射专用平台,实现固液兼容的全球海域发射能力,满足低纬度地区卫星组网发射需求,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为便利的航天发射服务。
长征十一号火箭总指挥李同玉说,许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都位于赤道附近。“未来我们可以把火箭和发射平台驶到他们的港口, 把他们的卫星安装在火箭上、发射到太空,为他们提供便捷的卫星发射服务。”
  另据介绍,此次发射的捕风一号A、B卫星主要用于台风等极端天气监测,可准确测量海面风场,实现精准预报台风。目前已有的气象监测手段多为探测高层风,其它微波探测方式也难以在任意气象条件下获取海面风场。捕风一号卫星利用了导航卫星中的L波段进行风场探测,该波段信号具有良好的大气穿透特性,能够全天时获取对于台风预报极其重要的底层风场数据,从而精准预报台风等极端天气。后续,通过开展导航信号微波遥感技术的其它应用拓展,将逐步建设捕风卫星星座,进一步提高海面风场测量的实时性,为我国气象领域海洋/陆地遥感、大气探测和电离层监测做出贡献,并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象保障和防灾减灾。
  此次发射的天象试验1号、2号卫星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研制,是我国首个实现传输组网、星间测量、导航增强、对地遥感等功能的综合性低轨卫星,是未来低轨道星座系统建设的最简网络模型。卫星搭载了国内首个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天基路由器,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基于低轨星间链路的组网传输,并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基于软件重构功能的开放式验证平台。
  据中国电科相关专家介绍,本次卫星技术验证成果将支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的低轨接入网星座建设,未来将为政府、企业、大众提供宽带接入、移动通信、天基中继、天基物联等服务,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并保障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区域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增强信息普惠、填补信息鸿沟,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的应急救灾、航空航海信息服务,面向民众提供全球覆盖、按需服务的移动多媒体信息接入,满足多样化应用需求。

(赵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