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大发展 新口号很“安逸”

本月底,四川还将举办全省文化与旅游发展大会,这些布局动作将为四川开启旅游与文化融合大发展新路径,助推当地全域旅游消费升级。 在四川长宁县,和煦阳光洒在蜀南竹海国家级4A风景名胜区,呈现在眼前的百余平方公里竹林显得格外静谧,身临其境自觉“安逸”。

四川: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大发展 新口号很“安逸”

来源:光明网    2019-04-26 20:50
来源: 光明网
2019-04-26 20: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

4月,西南偏西的四川省迎来“人间四月天”的美好季节。四川省日前正式对外推出“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文旅新宣传口号,以及集合了四川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熊猫IP为一体的四川文旅新品牌形象logo。本月底,四川还将举办全省文化与旅游发展大会,这些布局动作将为四川开启旅游与文化融合大发展新路径,助推当地全域旅游消费升级。

全域旅游:美食相伴 文化相融 

记者近日走访四川多地了解到,蜀南竹海等多个星级景区正加大力度创建国家级5A或4A景区,对景区内设施和旅游产品、路线等进行改造升级,旨在让“安逸”贯穿全省全域旅游。

在四川长宁县,和煦阳光洒在蜀南竹海国家级4A风景名胜区,呈现在眼前的百余平方公里竹林显得格外静谧,身临其境自觉“安逸”。据当地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称,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原生态竹林林海景区,涵盖了楠竹、斑竹、苦竹等428种竹类,被誉为竹的海洋。倒置于低山台地的地理特征,使得景区内溪流、深潭、河流、湖泊、飞瀑流水泉等水域景观俱全。

张常桂(音)是长宁县4A景区蜀南花海的一名“护花使者”。在成为“护花使者”前,她跟丈夫以在家务农为生计,蜀南花海景区将土地流转后,她在景区给花当护工,其丈夫在景区做保安。“现在每天上班8小时,干活也不累,比以前生活了好了很多。”张常桂说。

景区内像张常桂这样的“护花使者”绝大多数是周边村民。得益于“景民一体”的政策实施,土地流转后让张常桂们通过旅游扶贫致富之路,钱包鼓了起来。

长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当地围绕竹林下“竹”功夫。长宁县委副书记、县长贾利华介绍说,长宁正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打造世界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统筹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实施“景城一体”、“景民一体”战略,推进旅游产业落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川南地区拥有6家国家级4A景区的长宁县,在以“竹”为媒推动全域旅游的同时,全力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康养等“旅游+”系列产业融合。全竹宴更是成为当地餐饮文化招牌。

全域旅游:本土特色 乡村振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民宿正在成为旅游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位于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的钟楼村,改造升级后数十家民宿客栈错落有致地散落在琼海南边。这里改造之前是西昌市琼海湿地的一块“心病”,不仅脏乱差,而且村民收入微薄。现如今,这里俨然成为旅游“打卡”目的地。 

刘永梅是西昌邛海康旅小镇的负责人,她所带领团队开发的康旅小镇模式,盘活了搬迁居民的富余房产。据悉,小镇通过打造“致青春”、“激情岁月”、“清真专属”等主题养生度假别墅群,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情节情怀和信仰需求。同时,小镇还整合并优化社会资源,与医疗机构、老年团体、老年大学等组织合作,推出了以邛海湿地、田园风光、宗教文化、民俗风情为主的乡村旅游线路等系列旅居康养套餐。

这种以公司+农户、公司+公司、公司+个体经营户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得到了业界好评。作为面对全龄健康人群的旅居康养基地,小镇目前已经具备了日均接待600余人的服务能力。“这种模式结合了我们这里的本土特色,康旅沙龙的方式不仅是乡村旅游,也是一大文化景观。”刘永梅说。

西昌是我国彝族居民聚居地之一,这里不仅气候常年如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也吸引了千万游客慕名而来。目前,凉山州正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与旅游特色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全域旅游首位产业,着力打造“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凉山彝族风情旅游目的地”等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

“安逸”是四川成都人的口头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新口号包含了四川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其中,“三”指三星堆,“九”指九寨沟,“大”指大熊猫。历史悠久的四川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十分富集,被美誉为“天府之国”。

当前,四川正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计划通过5年努力,重点建成50个旅游特色鲜明、产业实力雄厚、发展环境优良、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效应突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天府旅游名县。截止目前,西昌市、长宁县、峨眉山市、阆中市、汶川县等首批10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名单已完成公示,本月底举行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将为这些具有示范意义的“天府旅游名县”进行授牌。(王民)

(王民)

【责任编辑:李海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