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0日上午,上海市政府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情况通报会。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了部分提问后,上海相关委办局负责人就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些具体做法,回答了记者们关心的问题。以下为文字实录。
马春雷(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刚才记者提到,大家都很关注扩大开放100条,这个文件的操作方式跟以往的政策文件不一样。100条是非常细的,我们制定的初衷就是想一条管一件事,或者管一类事,非常具体,有操作性。正像记者刚才说开放100条的力度非常大,其中有些涉及地方事权,但也有些涉及国家事权。目前,地方事权事项已全部落地。
国家事权事项所涉及的这些事,这一年多以来国家根据整个改革开放的总体安排,都在加大力度推动扩大开放相关政策的措施出台以及项目的落地。但是,毕竟不是所有的措施都可以同时落地,还有7条没有落地。这7条当中分成两类,一类是国家已经明确可以开放,但有时间表,需要有一个节奏。例如人身险外资股比的开放,有三年的时间安排。第二类有4条,还在跟国家相关部门协调当中。还在协调当中的一些政策,我们也将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政策,包括自贸区的升级版以及其他的一些扩大开放的政策方案当中一并考虑,目前还在进一步沟通的进程中。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上海在外商投资环境方面有很多新的举措,材料里也提到要营造亲商、安商、留商、富商的环境,尤其留商、亲商。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如何通过这些举措来打造更好的外资投资环境呢?
杨朝(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首先感谢在座的各家媒体和记者朋友们,外资非常需要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央媒体和本市媒体都为上海外资作了很多非常好的宣传报道。全国人大刚通过的《外商投资法》,分为6章共42条,围绕投资促进、投资保护、投资管理三大主题。在投资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就回应了亲商、安商、留商和富商。对于上海外资的权益保护,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市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也有很多典型案例。
在具体工作中,市商务委会同相关部门,有一系列制度上的设计和安排。比如,建立了政企合作圆桌会议制度,每次圆桌会议由分管外资工作的副市长主持召开,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参加。今年1月份的第一场就开了三个半小时,会上,中国欧盟商会的十多家会员企业提出了25个问题,会后我们会同相关部门一个一个跟进解决,其中就有涉及到留商、富商的问题。今年2月,我们和美国商会的10家会员企业交流,3月是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本商工俱乐部的部分会员企业沟通。今年计划开10场圆桌会议。每次圆桌会议都要收集并研究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市商务委还建立了重点企业联络人、外资服务直通车等制度。上海的各个区相关部门、外资协会,也都在为全市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各类服务。
我再举一个小案例,浦东康桥有一家企业“纳铁福”(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生产汽车传动设备。这家企业要升级换代,康桥工业园区负责人非常重视,平时一直和企业保持非常好的沟通,企业需求一有变化,就给企业提出建议,及时解决了企业新车间落地等问题。这是成千上万个案例中的一个缩影,最核心的是政府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掌握企业发展动态,随时回应企业的诉求,真正做到李强书记一直强调的,对企业服务要做到: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经济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下,上海在几年前已经取消了GDP指标的考核,取消GDP考核以后,怎么样来保证高质量的发展呢?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没有什么举措来保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呢?
马春雷:感谢关注,你提了一个对上海非常重要,也是上海在发展中非常关注的问题。我的理解,核心问题是到底怎么看GDP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之前应勇市长已经专门介绍了上海的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现在上海GDP总量是3.27万亿元,去年增幅是6.6%,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今年预期目标和全国一样,为6-6.5%的区间,也与上海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衔接。
第一,上海要的是更高质量的GDP。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经济工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形象地说,我们一直强调讲三句话:第一,上海不唯GDP;第二,上海不是不要GDP;第三,上海要的是更高质量的GDP,这三句话是连在一块的。我有一个比喻,经济发展就如同骑自行车,我们小时候练自行车,要骑的好,第一要把握好方向,第二要有必要的速度,没有速度一定会摔下来,第三要有平衡的能力。实际上,对经济发展来说道理也一样,首先就是发展的方向问题,怎么样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那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质量问题,这个质量就是更加协调更可持续发展。如果速度快,但质量差,那么走不长;如果质量好,保持适当的速度,那就像骑车一样,就能又好又快。
第二,上海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中央赋予上海的战略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而跻身全球城市前列,首要的就是经济规模要迈上新台阶。上海目前的经济总量,跟卓越的全球城市比还有较大差距。这里我给大家报一组数据:2018年,纽约和东京两个城市GDP都已超过1万亿美元,巴黎约7000亿美元,上海GDP约4900亿美元。所以,我们要保持必要合理的GDP增速,抓GDP经济总量跃升,一刻也不能松懈。
同时,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海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地区绩效考核政策,其中特别强调经济运行的质量、区域特色定位、产业结构合理比例、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对不同地区有不同要求,市区有市区的要求,郊区有郊区的要求,市区更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而郊区则以先进制造业占比为重。比如,崇明区主要考核生态指标,就是根据我们对其生态岛的发展定位来设定的。因此,我们就是要通过差别化的绩效考核政策来体现推动各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第三,我们要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答卷。具体来讲,对于上海来说,最重要的挑战是什么呢?就是应勇市长刚才讲到的,目前上海面临的最大制约就是土地。上海要守住320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总量底线,实际上未来可利用空间是很有限的,挑战就在于我们能否在土地减量中实现发展,能否在能耗降低中实现发展。一方面,我们对生态类、红线类的考核是非常刚性的,每年都设定明确的约束性目标。另一方面,我们在有限的发展空间中不断增强经济密度。去年上海出台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意见等提高经济密度的新政策。我这里举几个例子,比如,原来上海许多工业园区容积率相对较低,现在允许适当提高容积率;比如,原来对企业自有土地容积率进行严格限制,不能再新增项目,现在只要是符合本市产业导向经过认定的新项目或技术改造类项目,在自有土地上开展建设的,免征增容费。所以,总体上我们希望可以交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答卷。
从宏观上来说,我们比较关注高质量发展中的五个方面:一是要有更大的经济“密度”。上海要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以有限的资源和更少的消耗创造更多的财富,增加经济的总量,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二是要有更高的城市“能级”。上海是长三角的核心城市,要有辐射和带动的能力,有能量才能辐射,有能力才能带动,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辐射带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是要有更强的市场“活力”。刚才讲到大规模降税降费,就是要用政府收入的“减”换取企业效益的“增”,以政府财政的“紧”换取企业活力的“强”。四是要有更厚的创新“浓度”。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希望正在打造的科创中心之中,既有大科学设施和大科学计划,也有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样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培养出大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创新企业。五是要有更暖的城市“温度”。我们建设的全球城市,最终目标是让市民群众更有归属感、幸福感、有更强凝聚力的宜居宜业城市。
中国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个关于对外开放的问题,刚才提到特斯拉超级工厂去年在上海临港落地,请问目前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外商投资项目正在洽谈当中呢?
杨朝:总体上看,上海仍然是全球投资的首选地之一,上海将持续成为外商投资的一方热土,这是总体的判断。结合你提的问题,我分三个层面阐述。
一是具有示范引领性的科技创新项目情况。美国强生公司在上海设立的“J-Lab”项目,是强生在北美以外的首个生物医药孵化加速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项目不仅看体量,更要看内涵。“J-Lab”项目是一个开放式的创新。我国外资研发从应用型研发到自主研发,到现在开放型创新,经历了一个过程,对于带动本土的创新力量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另外一些重要的创新项目,如美敦力“M-Lab”医疗创新中心也刚刚成立。还有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集中了很多外资的新项目。再如“创领医疗”,是我国首家心脏起搏器(国产)制造商,生产国产化的起搏器,比国外的起搏器价格便宜20%-30%,可以做到体积更小,使用时间更长,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二是一些规模比较大、技术比较高的先进制造业项目。上海有58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这是上海的特色。像东京、伦敦、纽约没有这样的腹地,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上海和其他城市的重要区别。近期即将开工的项目包括:“英威达”已二腈项目落户在化工区,投资额10亿美元。还有“发那科”机器人三期项目(15亿元人民币)、“ABB”机器人超级工厂(1.5亿美元)、西门子诊断工厂(30亿元人民币)等,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大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投资体量大,能级也非常高。
三是具有首创性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现代服务业是上海的主要产业。这个月底,市政府将举办今年第一次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颁证活动,给新认定的30家地区总部发牌,其中有一批服务业项目,包括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苹果电脑贸易公司、迪卡侬体育用品公司等。上海服务业最有说服力的外资项目,就是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它是全球实现最快营收平衡的迪士尼园区。迪士尼集团高层觉得上海这块地方是投资的宝地。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医院、外商独资金融类投资性公司、外资再保险经纪公司、外商独资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外资进出口商品认证公司、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等一批首创性项目均在上海设立。
最后,简要介绍上海一季度利用外资情况和全年的展望,一季度新设项目1411个,同比增长43.4%,实到外资44.68亿美元,同比增长1/5,今年的目标继续保持170亿美元以上。整个“十三五”要比“十二五”有所增长,“十二五”每年平均大概是162亿美元,“十三五”平均170亿美元以上。争取在上海整个开放进程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外资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徐威(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刚才提到的很多创新举措都与自贸试验区有关,不少典型案例在浦东。我们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长杭迎伟先生作一下介绍。
杭迎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非常感谢大家对浦东的关心。浦东应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党中央1990年的4月18日宣布浦东开发开放,马上要进入第30个年头。媒体朋友们历来非常关注浦东的发展,我把浦东发展总量的情况向大家做个通报。浦东当前占上海全市1/5的土地,1/4的人口,1/3的经济总量。浦东去年的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是中国第一个突破1万亿的区。我们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1万亿,财政总收入超过了4000亿,外贸进出口2万亿,商品销售总额4万亿。在全市的格局当中,我们贡献了1/3的经济总量,4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50%的金融增加值,和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刚才杨主任谈到的许多项目都在浦东,应该说我们ABB也好,“纳铁福”也好,包括西门子医疗也好,包括强生的,我再补充一个,微软实验室,全球第三个实验室也将落户在张江。这个实验室为公共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功能性的平台,也是全球微软第三个实验室。感谢大家对浦东的关心,我把浦东的情况简要做一个汇报。
中新社记者:我想问一下关于自贸区的问题。现在全国有十几个自贸区,上海是第一个,有很多先行先试的工作,自贸区3.0版的方案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对于新片区有什么样的计划?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没有可能在继续引领全国自贸区的发展,比如说有4.0版本?
杭迎伟:感谢对上海自贸区的关心。上海自贸区是国家的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我们的实践具有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具有示范引领。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创,自主改,我们把国家扩大开放的举措,在上海自贸区率先推动落地,持续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应该说,上海自贸区成立5年以来,我们在扩大开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简单的讲几点,第一,我们制定和发布全国首份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经过了四轮修改,这一轮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已经从190条缩减到了2018版的45条,而且目前95%以上的外资投资项目都是通过备案的方式,也是都在负面清单里。
第二,我们持续推进服务业制造业的扩大开放,先后两轮54项扩大开放的措施,累计落地了企业2800多家,在近40个领域落地了一批首创性的外资项目,比如说第一家的外商独资船舶管理公司,也有外商独资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等。
第三,我们持续在加大外资和外企的引入力度上下功夫。上海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1.1万户,占比从自贸试验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累计实到外资263亿。
下一步在改革实践当中,要不断地进一步扩大开放。我们将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的力度打造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高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新高地,“四个新高地”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目标。积极推进首创性外资项目的落地,深化电信、金融、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开放。另外,要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目前在陆家嘴,也就是上海自贸区的陆家嘴片区,已经集聚了全球十大资管机构的九家,前100家的40多家都集聚在陆家嘴区域,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外资资管机构在陆家嘴金融城的集聚。我们还要大力促进贸易新形态创新发展,目前在上海自贸区有六个千亿级的贸易平台和10个百亿级的贸易平台,未来将实现10个千亿级贸易平台的集聚,力争在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要努力推动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的扩大开放,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平台的建设,特别是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的建设,将增强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功能。
朱民(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刚才介绍了自贸区的相关考虑,发改委也是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断深化自贸区制度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是第一个进入第五年的,我们进行了全面总结。中央提出前一阶段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在便利化的程度上做了大量探索,也积累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下一阶段要向进一步的自由化、便利化迈进。总的来说,上海自贸试验区3.0版方案的98项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是“三区一堡”建设还在路上,下一步是聚焦更高质量的“三区一堡”建设,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以产业链为载体进行系统化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要以企业为核心。很多政策创新现在还存在碎片化的现象,下一轮改革将进一步聚焦中央明确的重大产业领域,比如说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等,这些在浦东新区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也是国家战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点产业,以产业链为载体进行改革创新和系统集成。
二是以整体服务为核心,深化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工作,浦东提出了自贸区速度,通过流程再造,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企业的获得感,我们将以自贸区速度继续引领全市营商环境的改革,核心是打造一个整体服务的概念,深化政府部门间的流程再造,这在自贸试验区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下一步还会提出更多系统化的改革举措。
三是以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为重点,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开放100条出台以后,很多的改革举措在实践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下一步自贸试验区仍然要在扩大开放上发挥试验田的作用,把更多的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在自贸区先行先试,发挥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的作用。
四是以引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发挥出与长三角协同发展的作用,比如说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与浙江的大宗商品的市场交易已经形成了联动机制,上海自贸试验区与长三角的自贸试验区在市场协同、监管协同,政府服务协同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刚才应市长介绍的时候也讲了,长三角要打造一网通办,这都是政府方面高度协同的重要举措。下一步自贸试验区要在引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当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青年报记者:想问一下对青年人友好的政策,因为上海房价、生活成本也挺高的,有哪些政策是支持、培养青年人才的,比如落户之类。
朱民:首先非常欢迎各类青年人才到上海创业。同时,上海作为一个超大的城市,要按照国家对上海的发展定位和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你说的成本问题,住房主要是通过租赁房、保障房相关政策,进一步降低青年人才住房成本的压力。比如说去年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21.2万套,今年还会进一步推出一批租赁房,让到上海来创业就业的这些青年人才有好的环境。关于户籍制度也在改革,总体来说,是希望上海的户籍制度更有弹性,更有精准性,比如对打分制度进行优化,对特色人才也要制定相应的引进标准。同时,还会进一步放宽外籍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在上海就业的相关标准,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国际化程度。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上海正在加快建设科创中心,上海自贸区如何锁定未来产业,在原创成果和基础研究上发力呢?
杭迎伟:对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我们始终坚持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联动发展,也就是我们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我们科创成果的产业化。我们在实践中有许多好的案例,比如我们的药品上市持有人制度,就是对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推动。这个制度具体就是药品的创新发明人,他可以委托我们药品的生产企业进行生产。这就解决了一个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创新者专注于创新攻关,让企业的生产者更多的关注于整个企业的工艺、质量,推动更好的发展。对上海自贸区来说也是产业集聚的高地建设,在产业集聚过程当中,我们有几个产业很有特色,比如说我们谈到的中国芯,就是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在上海自贸区集聚。去年的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占到了全市集成电路产业的70%以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未来还要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设计引领和场景应用的引领。我们将在张江打造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集聚集成电路设计的头部企业,我们说要集聚10万人才,打造百万空间,形成千亿规模。
对创新药来说,刚才说的持有人制度,就是对创新药更好的产业化进程。未来在创新药建设过程当中,还要提供创新产业成果转化更多的空间。我们最近在张江,规划了10平方公里, 作为生物医药的产业化空间。我们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将把“GV-971”,落地张江进行生产。未来也会借助自贸区的创新更大程度的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在上海自贸区更好的高质量发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