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院士畅谈数值天气预报演变史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the sun, 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太阳,地球与天气)。为提升公众对于气象科学的认识,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给200余名“科学求真营”的师生做科普报告“大气科学的前身、现代与未来”。

世界气象日:院士畅谈数值天气预报演变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3-23 10:1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3-23 10: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3月23日电(记者杨泽坤)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the sun, 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太阳,地球与天气)。为提升公众对于气象科学的认识,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给200余名“科学求真营”的师生做科普报告“大气科学的前身、现代与未来”,讲述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与未来。

报告回顾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气象学发展为大气科学的科技飞跃,其标志是以气象监测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从天气图经验预报到数值天气预报。曾庆存畅谈了数值天气预报从孕育期(应用高度简化的涡度方程)、青春期(应用原始方程的)到成年期(全球中期预报)的演变过程。

时至今日,较准确的定量数值天气预报能及时预测气象灾害,对于防灾、减灾、救灾,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在数值天气预报的支持下,经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已经实现了多个登陆我国台风的零死亡,极大得保护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发展出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并将最终建成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球数值模拟装置。

曾院士鼓励学生们认真学习,发挥中华民族刻苦钻研、善于思考的优良精神,将来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学生们认真听取了曾院士的报告后,积极踊跃提问,活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自上世纪50年代起,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数值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已经有了质的提高。目前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也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7天的预测能力到了可进入实际业务预报的程度。世界气象组织将数值天气预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展之一,《自然》杂志则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曾庆存院士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数值预报,并发展了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研究中提出“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被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所采用,服务于实时天气预警和短期天气预报。

他倡导并参与研制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推动地球系统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向国际一流水平跨越。

 

(杨泽坤)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