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峰会上的"新趋势"环节表示,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高培勇: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1-05 17: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月5日电 1月5日,中国日报网与网易传媒共同举办的2019影响力峰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召开,首届影响力峰会的主题为“预见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峰会上的"新趋势"环节表示,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高培勇回顾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2013年我们先是针对经济出现的转折性变化提出了三期叠加这个概念;2014年紧跟着提出一个概念叫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10月份提出了新发展理念;2015年12月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年末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的时候我们提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所聚焦的主要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以上理念、思想和战略都是奔着结构性问题去的,都是奔着长期性、内部性问题去的。”高培勇表示。

由此,高培勇得出结论,到2016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了以下表述: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经济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换言之,我们已经初步找到了应对长期及内部结构性矛盾的理论框架,而且这六年多来也围绕着这条主线在做不懈的探索。”他说,“所以我们即使面临问题,但不会感到心神不定,我们是有定力、有自信的。”

以下为现场实录:

大家这个点应该说晚上好了。我通常不习惯于提前确定演讲的题目,我坐在底下听上面几位发言的时候,我浏览了一下今天整个会议的议程,我们是从预见未来开始,先是预见财经未来,然后是科技未来、文化未来、知识未来,等等各方面的未来,到了最后用了一个“新趋势”这样一个题目做压轴。根据我和陈春花教授的知识背景,我们所能供给的肯定都是在经济领域,我想这凸显了一条:所有的未来最终都要落实在它的基础层面,那就是经济的发展。所以我想围绕着2019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运行的新趋势和宏观政策布局的新趋势和大家做一点交流。

谈到2019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形势,目前最经典的概括就是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这两个方面的矛盾都是相对的,讲到短期的时候讲的是短期的冲击、短期的波动;讲到长期的时候讲的是长期的发展、长期的趋势;讲外部的时候讲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讲内部的时候讲的是内部自身的问题;讲周期性矛盾和问题的时候讲的是周期性的一种波动态势;讲结构性问题的时候我们讲的是供给侧的问题。我们都深知这两个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会同以往所经历的场景有很大的差异。在以往或者说当我们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仅仅是来自于其中一个方面的时候,那么问题也好,矛盾也罢,它的解决并不是特别困难,比如说当我们仅仅或只是面对短期的、外部的和周期性的矛盾和问题的时候,我们既有理论支撑,还有实践的参照,讲理论支撑我们立刻能想到的是以需求管理为代表的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的支撑,它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们知道短期的、外部的周期性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总量问题,主要是需求侧的问题。那么需求少了加需求,需求多了减需求,就是以往的需求管理理论所告诉我们的基本原理,而且不仅有理论还有实践,不讲国外单讲中国,1998年的反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的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的实践经验可供参照。所以面对这个方面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有多大的难处。

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面对的只是来源于长期的、内部的、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感到困难吗?不能说绝对没有困难,但心中也是有一定的底数的。大家都知道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或者换句话来讲,2012年中国经济出现转折性变化以来的这六年多,我们都在干什么?其实都是在做一件事,就是如何解决长期的问题、内部的问题和结构性的问题。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