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参与“多样化的未来文化与一以贯之的传承”圆桌讨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1-05 15: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蒙曼在主题为“多样化的未来文化与一以贯之的传承”的圆桌会议上。

以下为现场实录:

周濂:前面几位老师的发言过于沉重,现在请出最年轻的教授蒙曼老师,她参加过《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还在喜马拉雅做“最美唐诗”的网课,赢得粉丝无数,与此同时我觉得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催生了非常多的宅男宅女,接下来的问题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宅文化开始引领这个时代的潮流,从您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宅文化的推波助澜者,您认为宅文化未来会成为主流文化吗?从长远角度看,宅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是利还是弊?

蒙曼:特别奇怪的一件事是我没有能够自然推导出来您这个问题,您说我催生了很多宅男宅女,为什么?

周濂:因为要看电视得坐在家里。

蒙曼:那岂不是电视推动,而不是我推动的?

周濂:电视行业的发展,您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蒙曼:不管怎么说,我先承认下来再说,您的问题是宅文化,宅文化在中国是舶来词,御宅族,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渊源深,以后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也很大,前两天有一个年度汉字的评选活动,我也说,“汉字文化圈团结起来”,为什么?现在世界四分五裂,很混乱,“群主退群”,但汉字文化圈主要在东亚,分享着共同历史和文化。“宅”这一名词和它背后的含义能在不同国度、不同人群中引起共鸣,所以我觉得也是挺好的一件事。

说到宅,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一般人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宅,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宅就是家门以里,不出去就叫宅嘛,所以肯定是男性不如女性宅,或是女性比男性更宅,这是从性别的角度。

另外好像中国人比外国人宅,同样是贵族,外国人做骑士,他们就得像堂.吉诃德那样,没有马,找个驴也得往外走,因为武士是靠剑来征服世界的。中国的贵族,如《洛神赋图》,图里动的是仙女,曹子建看仙女,他是怎么看的?我比一下姿势,《洛神赋》里,曹子建是这样看仙女的(伸着两手),手伸出来是干什么?并不是他惊呆了、震撼了,而是他的两个手各自得有人扶着。那是中国的气派。

曹子建看仙女旁边都跟着一群人,一个人扶左手、一个人扶右手,还有一个人还得在后面拽着他的裾(裙摆),贾宝玉也一样,他去看袭人,一共走出了多远?大家可以回头查一查,(走出了)“二里地”,去看他的丫鬟,搞得人仰马翻,后来说回来时绝对不能骑马,得坐车,为什么?不是怕摔着碰着,是怕人看见不好。所以你看,中国人比外国人宅。

现代人比古代人宅。你看《诗经》里的古代女性,采薇,“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老得采,上外面采。到了五代时就不一样了,讲一个女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不懂行的还以为爬山去了,其实那个“小山”是屏风上的小山,小山重叠就是层峦叠嶂,“金明灭”,光透过来了;“鬓云欲度香腮雪”这一句给你指明了这个女性在床上,乌云鬓发堆在脸旁边,“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懒哪,连画蛾眉都懒。

现代人更是这样了,比如说我吧,我是一个粗糙的劳动妇女,我也点外卖,其实就是自己不动手了,劳动人民好像比贵族不宅,这个不重要,得看人类的趋势,其实真得承认,人类因为技术进步越来越有宅的可能了,反过来说宅意味着什么?其实最重要是意味着一件事,越宅对外部世界的要求就越多。我们现在宅在家里,依靠外卖小哥送饭,这是依靠别人的劳动,但这是简单的依靠,贾宝玉的时代、曹植的时代也是那样依靠的,另外一种,你现在宅依靠的是技术的不停进步,所以越宅,你对外部世界的要求就越多,宅能不能导致一些新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是一直在促进技术革新和人力资源调配的网络化,这是一回事。

还有一回事,人越宅,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就越大,这也没有问题,不仅是技术需求,还有一个精神需求,比如我们说春秋战国时代,《诗经》时代的妇女,她的想法更加健康,或者说更加明朗,因为“采采蔷薇,采采芣苢”,为什么“小山重叠金明灭”那位更空虚?因为当她回到宅子里、回到自身时,其实她对精神的需求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原来可以通过走向世界得到的抚慰,现在得通过更多精神追求来得到相似的抚慰,所以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丰富。

还有最后一个小话题:宅会不会意味着创造力的下降?原来我们认为创造力取决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宅会不会让人变得只拥有一个头脑,就像几位老师讲的,人会不会因此而退化、变异,更不自由?宅能否引发精神创造的可能?

比方说,我是做唐诗唐史的,我想,李白写的两首最伟大的长诗《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奇葩的是李白没走蜀道时写《蜀道难》,写得特别特别神奇,李白没有登过天姥山,写天姥山也写得特别神奇,天姥山只是海拔700多米的一座小山,如果李白真的登上去,可能那样的感觉会下降,你会看不到现在诗里呈现出来的天姥山的神奇。所以我说,是不是人专注于精神生活时会产生一种更大、更奇幻的追求。我都没有结论,抛给大家。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