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标准化畜牧养殖助推群众增收

20世纪90年代,莫晓会是广东省深圳市数百万农民工中的一员,当时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黔西南:标准化畜牧养殖助推群众增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1-04 13: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20世纪90年代,莫晓会是广东省深圳市数百万农民工中的一员,当时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坝桥村,44岁的莫晓会饲养了300多头牛。

1992年,18岁的莫晓会去到深圳务工,她在深圳待了五年,在这五年间认识了另一个黔西南人周光强,并与他组建了家庭,有四个孩子。

“在深圳,我做过很多工作,包括家畜饲养员和销售人员,但我挣的钱不多。”莫晓会说。1997年,她和丈夫回到黔西南州,靠卖蜂窝煤为生。她说:“我们挣的钱还是不多,只够养家糊口。”“所以,我决定在家养牛。”

莫晓会对牛有很深的感情。“我整个童年都和牛一起度过,放学后总是和它们在一起,”她说,她的父母养了20多头牛。

莫晓会说:“我想提高我们村畜牧业的标准,这样就不会对土地和山丘造成污染和破坏。”

然而,丈夫周光强强烈反对这个想法。“养牛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我们年轻时吃了太多苦了,我不想再过那样的生活了。”周光强说,“而且我们很可能会亏钱,我真的不理解我妻子的想法。

尽管莫晓会的父母和亲戚都觉得她疯了,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她说:“我没跟他们争执太多,我只是想着,我得尽量快地让养牛工作运转起来,用行动来证明我不是疯了。”

莫晓会对如何经营企业有自己的想法。她说:“我们村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到大城市去工作了,留下老人在家养牛。但他们的饲养方法大多是传统的和过时的,牛几乎没有力气犁地,这也会影响到农田。我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不采用先进的饲养方法,把最好的牛卖给其他家庭呢?’牛足够强壮了就有力气耕田,这是每家每户都想要的。”

2012年,这对夫妇卖了自家的房子和汽车,加上贷款,共筹集220万元人民币。他们租了66.6公顷(合1000亩)的土地,建了一个养牛场。莫晓会每天从早上5点一直工作到半夜,照料牛群,收集牛粪作为肥料出售。

六年后的现在,她的养殖场年收入300万元,年利润20万元,莫晓会还雇了超过15名村民。现在,她计划将养牛场扩展到养鸡领域。

“当被问道创业最重要的事情时,很多人会说是钱。”莫晓会说,“表面上看,最需要的是钱,但事实上,我们也需要信心,以及理念、勇气和行动。”

“我们的家乡在山区,非常落后,交通不便。不过没关系,不管我的生活有多艰难,我只是想让年轻一代有好的生活,想促进我们家乡的畜牧业发展,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 ”

(原文见中国日报12月28日6版 英文链接http://www.eguizhou.gov.cn/2018-12/28/content_37420501.htm)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