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有勇介绍,随着作物种植品种减少,引起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遗传单一化,导致病虫害流行,加之克隆品种的产生,大面积病虫害流行。 查看详情
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个拉祜族村寨的农家小院门口,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边几位年轻人:“走,铲地去。朱有勇让村民们脱贫奔小康的底气,来自于他和他的团队多年来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 查看详情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这也给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带来新机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建言,中药材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亟待解决,应让更多的人参、三七、天麻“回归”山野。 查看详情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特别报道《神圣使命》,今天推出第十篇——《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看着一个一个村子的农民好起来富起来,这比发多少篇论文都高兴,这样的人生更有意义。 查看详情
11月11日,在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由中国工程院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据朱有勇院士测算,林下种植的三七因为天然有机,有着更高的经济价值,“每公斤的干品价格能卖到6000元以上”。 查看详情

” 在朱有勇及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农户利用冬闲田种出的马铃薯最大的有5斤重,一家农户一个冬天就有一万元的收入。朱有勇随即带领团队启动专项科研,创建了林下三七有机种植关键技术体系,将林下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至70%。 查看详情
在学术界,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开创者;在农民眼中,他是一位知农民冷暖、懂农民所想的贴心人;在他眼中,他认为自己是一名农民教授。“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 查看详情

11月11日,在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由中国工程院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据朱有勇院士测算,林下种植的三七因为天然有机,有着更高的经济价值,“每公斤的干品价格能卖到6000元以上”。 查看详情

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协党组副书记、主席朱有勇,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11月出生,云南个旧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立足于平凡的岗位,根植土地,不忘初心,担当实干,书写了学农爱农为农,潜心服务“三农”奋斗篇章。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