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曲道奎前往德国萨尔大学做访问学者,德国工业的先进实力让他认识到机器人的无限潜力价值,坚定“产业报国,科技报国”信念。 查看详情
见到马旭时,她正在老伴颜学庸搀扶下从舞蹈教室走出来——这里是武汉市黄陂区老年大学,他们每周都要乘公交过来学习课程。马旭夫妇房间的墙壁、柜子、桌子上,贴满了各种手抄双语小纸片,如今她仍在坚持学习。 查看详情

马旭老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1947年,14岁的马旭考入东北军政大学,又先后在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学习。1958年,马旭加入步兵某师卫生营手术绷带所任军医。 查看详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4月3日上午,河西区恩德里小学操场上传来了动感的音乐声,全校700多名学生集结在这里,一边做着校操,一边诵读着《少年中国说》。 查看详情
马旭老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空降兵部队,马旭奉命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马旭夫妇房间的墙壁、柜子、桌子上,贴满了各种手抄双语小纸片,如今她仍在坚持学习。 查看详情
2017年3月,谭文波围绕“抽汲防喷盒”的加工改造日夜忙碌,那已经是他为新项目开发连续作战的第三天。深夜,谭文波在厂房外大口大口地抽着烟,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防喷盒与抽汲绳完全动态密封”的问题。 查看详情
1988年7月,阙基容从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系毕业,来到西南铝锻造厂从事锻压岗位。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事业服务,阙基容对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阙基容(右二)与同事在生产现场探讨模压工艺优化问题。 查看详情
经过不断研究,刘铭庭实验田里的红柳苗株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高出当时的国际水平。10年后,已经退休的刘铭庭收到于田县政府的“求助信”,希望他将种植大芸的技术教给当地农民,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查看详情
在西安交通大学,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六十多年前胸怀报国之志,响应祖国的号召从上海来到西安,投身于西部的高等教育事业。朱继洲教授今年84岁,从事了一辈子核反应堆工程的教研工作,退休后他一直关心着专业教学,时常回到教室同学生们讨论专业的发展。 查看详情
按照中央指示,重庆市委找到民生公司创办人卢作孚的儿子卢国纪,希望他重组民生公司,激活长江航运。当时已经61岁的卢国纪,毅然挑起了这个担子,“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一个完好的民生公司交给国家。 查看详情

老成昆铁路建设者 张宝图 75岁:千山万水任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没有吃苦奉献的精神,没有开拓进取的这种精神,不可能去完成的。小相岭隧道现场调度主任 郑冬冬:50多年前,我们很多人的爷爷、父亲不怕苦,不畏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天堑变成了通途。 查看详情
老成昆铁路建设者 张宝图 75岁:千山万水任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没有吃苦奉献的精神,没有开拓进取的这种精神,不可能去完成的。小相岭隧道现场调度主任 郑冬冬:50多年前,我们很多人的爷爷、父亲不怕苦,不畏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天堑变成了通途。 查看详情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院长、湘雅医院眼科主任夏晓波教授。这种依赖,夏晓波有一个很医学的解释:以上这些疾病并发继发性青光眼,导致失明,会影响人体情感功能,继而引起情绪异常,导致很多人有焦虑、抑郁症。 查看详情

坚守十余年后,团队提出电网安全性冗余判定解析条件和安全性评估新方法,最终实现了能源电力系统安全性快速评估的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在能源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唱响‘中国声音’,是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不变的追求。 查看详情

一个人一辈子干一件事难,更难得是一家几代人都干同一件事。有这么一家人,从爷爷辈开始,祖孙三代有十几口人从事建筑行业。 查看详情
晚上落地,处理完工作,第二天再坐飞机返京,抑或飞去下一个工作地点,这是梅生伟工作的常态。梅生伟在清华大学研究能源电力已有20余年,现在是青海大学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今年是他对口援青的第六个年头,相较一般援青干部的3年期限,他已经“超长服役”。 查看详情

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行员 赵秀:“再好的记忆你不如把它给记下进行反复地看,这样更有利于飞行技术、飞行经验的积累。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行员 赵秀:“今天你不接受新事物,明天你将被新事物淘汰,要飞就飞最好的直升机。 查看详情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奋进征程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典型人物,他们在奋斗中昂扬爱国之情、在爱国中激发责任担当。从今天开始,新闻联播推出“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聚焦那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中华儿女,展现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查看详情
向记者讲完了自己求学的奋斗故事,戴逸接着讲自己与清史结缘的故事。由于历史原因,这项工作走走停停,戴逸对清史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下。戴逸和修订清史的工作人员把清史分为“民族、宗教、科技、典籍”等几个部分,完成了105册送审文稿共计3000余万字,预计今年出版问世。 查看详情

陈彦娴(后排左一)和一起上坝的同宿舍姐妹。陈彦娴在林场工作了一辈子,当年这条路弯道多,两旁都是沙丘,走在路上,如同穿梭在沙子堆成的胡同里。”车窗外,树木飞驰,陈彦娴情不自禁唱起当年的歌谣:“六二年那么呼儿嘿,进林场那么呼儿嘿,知识青年怀着热情,来到塞罕坝,创大业那么呼儿嘿……” 1964年,20岁的陈彦娴在河北承德市读高中,邻居刘文仕正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