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2 15:48

春风村的领路人—王家元

王家元是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春风村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创业,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开凿出山公路,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使一穷二白的“石头村”发展成全省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创造了脱贫致富的独特发展模式,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详情链接>>

2017-10-12 15:41

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

菊美多吉作为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乡镇工作11年来,他把对党和人民的深情、把促进当地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梦想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时代赞歌,被当地群众誉为“最美基层干部”。

详情链接>>

2017-10-12 15:32

边境线上活界碑—魏德友

魏德友,男,汉族,1940年1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 自1964年起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一名退休职工,52年来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活地图”。

详情链接>>

2017-10-12 15:26

伟大时代的记录者—高思杰

高思杰,安徽省阜阳广播电视台外宣科科长。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高思杰以一位新闻人的博大情怀,把对故乡土地的情、对父老乡亲的爱,化作一组组精彩镜头、一行行滚烫文字,坚持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详情链接>>

2017-10-12 15:21

老阿姨—龚全珍

1957年8月,龚全珍随甘祖昌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务农并一直从事乡村教师工作。离休后,又扶贫助学,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群众。2013年龚全珍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

详情链接>>

2017-10-12 15:11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

他入党25年来,始终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倾心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他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时刻想着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常年奔忙在项目建设、园区开发、脱贫攻坚工作一线,以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赢得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详情链接>>

2017-10-12 15:08

把身影根植在群众中—尕布龙

尕布龙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青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深受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详情链接>>

2017-10-12 15:01

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位上因公殉职,终年51岁。

详情链接>>

2017-10-12 11:39

让生命绽放绿色—苏和

苏和,男,蒙古族,67岁,历任额济纳旗苏古淖尔苏木党委副书记,旗委副书记、旗长、旗委书记,阿拉善盟纪委书记、副盟长、政协主席。2004年底主动申请从盟政协主席岗位上提前退下来,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扎根荒漠戈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详情链接>>

2017-10-12 16:03

大国工匠—徐立平

徐立平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详情链接>>

2017-10-12 16:29

三栖尖兵—刘珪

刘珪,2000年10月湖南大学入伍,2005年4月入党,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特种技术侦察与指挥专业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某特种作战旅营长。2012年10月30日,广州军区授予刘珪“矢志打赢模范连长”荣誉称号。

详情链接>>

2017-10-12 16:27

高原守护神—郭毅力

武警少将警衔。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武警西藏总队司令员(正军职),中共西藏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详情链接>>

2017-10-12 16:18

东风第一枝—火箭军某导弹旅

组建于1959年7月,是我军第一支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详情链接>>

2017-10-12 16:11

英雄壮歌—海军372潜艇

在海军组织的一次不打招呼的战备拉动中,该潜艇支队支队长王红理作为指挥员,带领中国海军372潜艇紧急出航,潜入大洋,期间成功处置重大突发险情,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战备远航任务,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受到了习主席和军委首长的高度褒奖。

详情链接>>

2017-10-12 15:54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李保国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详情链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