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河南兰考家居产业园,机器的轰鸣声与悠扬的琴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产业交响乐。
在兰考县堌阳镇,定制家居产业负责人杨高萌正专注地指导工人调试新型门窗,他轻抚着一款巧妙融合泡桐纹理的定制衣柜,感慨道:“户牖文化不应被尘封在博物馆的角落,而应融入现代产业的蓬勃血脉之中。”他介绍,团队将传统榫卯工艺与定制家居完美结合,把“家国同构”的深厚文化寓意融入设计,让传承千年的户牖文化在现代生活中重焕生机。目前,这款独具匠心的产品订单已如雪花般从全国20多个省份飘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焦裕禄精神深深浸润的这片土地上,兰考人以2800年的户牖文化为深厚根基,以焦裕禄精神为强大灵魂,依托“一棵树、一种精神、一个产业、一座博物馆”,书写着“三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时代华章。11月12日,记者走进“家居鼻祖之乡”,深入探寻其产业崛起的内在逻辑。
一馆藏千年 文化铸就产业坚实根基
“‘户牖’不仅是兰考的古称,更是中国家居文化的源头。”在中原家居博物馆“万家开户牖”序厅,兰考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孔留根站在匾额下,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这座由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者张武题写馆名的博物馆,占地3380平方米,以门窗文化为主线,精心划分为六个部分,填补了国内国有门窗类家居博物馆的空白。
馆内的三件镇馆之宝,每一件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尽显匠心传承。“胡人牵狮三联开牌坊式门楼”结构精巧绝伦,雕工精湛细腻,仿佛在诉说着古代的繁华与故事;清代康熙礼乐增音大案采用独特的双层面板设计,暗藏着“声学黑科技”,堪称世界唯一珍品,彰显了古人的卓越智慧;清中期孕妇椅则巧妙融合了人体工学与吉祥寓意,体现了古人对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中原家居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讲述着兰考的文化故事,深刻揭示着产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以文化为纽带,积极推动传统工艺的创新转化,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
“创建这座博物馆,旨在守护兰考家居产业的‘根’与‘魂’。户牖文化、焦裕禄精神与现代家居产业在这里完美交汇,充分体现了文化赋能产业的底层逻辑。”孔留根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家家打家具,户户有木匠”的热闹景象,到如今形成庞大的木制品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文化传承始终是核心支撑。2024年,全县家居规上企业达到151家,现代家居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50亿元,产业链完整度高达76%,这是对千年匠艺的最好传承与发扬。
一桐载精神 焦桐变身致富“黄金树”
“焦裕禄书记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曾经是防风固沙的‘救命树’,如今已成为强县富民的‘致富树’。”兰考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栗慧一语道出了产业发展的精神密码。泡桐绿化了沙荒之地,而焦裕禄精神则铸就了产业的灵魂。兰考将治沙的初心融入木作的匠心,让家居产业传承古韵、乐器产业传递国音,书写着精神变物质的精彩时代答卷。
在堌阳镇,杨高萌团队将传统门窗榫卯工艺与现代定制家居巧妙结合,让户牖文化重焕生机。兰考三环家具产业负责人王伟认为,焦裕禄“啃硬骨头”的韧劲就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一把椅子需要经过200多道工序,从泡桐选材到环保涂装,每一步都精益求精。”该企业已成功研发10余项环保家具专利,产品环保指标远超国标,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
如今,全县已形成以经开区10家上市企业为引领,40多家产业链龙头企业为核心、8个乡镇产业园区为配套、42个木制品加工专业村2100多个加工点为支撑的强大产业矩阵。这一产业格局带动10万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8万—10万元,木制品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全链强支撑 政策激活产业蓬勃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兰考以实际行动作出了有力回应。通过实施“双长制”和“五链耦合”,推动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县委书记担任链长,8名县级领导任副链长,精心构建“龙头企业在城区,配套企业在乡镇,初加工企业在乡村”的产业布局。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人社部门将招聘会建在产业链上,2025年以来已举办招聘会51场,为家居企业招聘员工2300余人;成立3家家居类评价机构,开展技能培训6000余人次;推出最高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为18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67.10万元。
在兰东产业园,承接豫鲁产业转移的15座厂房已顺利投产运行,正全力打造绿色循环全产业链,推动兰考向“中国定制家居制造之都”迈进。“实体工厂+体验中心+电商运营”的创新模式,让客户能够直观看到生产过程,线上线下价格统一,让消费者买得放心。CTC国检集团兰考检测中心构建的全生命周期监测体系,更让“兰考家居”荣获“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称号。
双业共振兴 和美乡村绽放崭新容颜
“木制品产业的融合发展,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兰考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有42个木制品加工专业村如繁星般星罗棋布,徐场村90%的劳动力从事民族乐器制作,获评河南省创业示范村。“堌阳镇—范场村—徐场村”知识产权精品旅游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2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7亿元,同比增长41.6%。
在堌阳镇范场村“共富工坊”,村民们正熟练地加工乐器配件和家居饰品,藤编、草编工艺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制作古筝音板的徐亚冲笑着说:“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50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他传承了父亲的制琴手艺,一把古琴经过200多道工序精心打磨,售价可达上万元,不少演奏家慕名前来求购。
“12345”思路 引领产业升级崭新路径
“十五五”规划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兰考紧跟时代步伐,以“12345”思路推动木制品产业链升级,打造县域产业发展的“兰考样板”。
一个目标:立足“家居鼻祖之乡”“民族乐器之乡”的深厚文化底蕴,打造千亿级木制品产业集群,2026年现代家居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增幅超10%。
双业融合:依托“一棵树成就两大产业”的独特优势,推动现代家居与民族乐器深度融合,打造融合场景,开发融合产品,塑造统一品牌。
三全推进:全区域布局形成“一乡镇一园区一特色”;全链条打造聚焦延链补链强链,2026年配套完整度达80%;全生态构建建强“七个一”生态森林,推动产业生态共赢。
四个为王:龙头为王支持企业裂变倍增;规模为王提升集群与个体规模;成本为王从多端降本增效;市场为王拓展新赛道,擦亮品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考家居与乐器产业如并蒂莲花般绚丽绽放,守护着千年匠心,奏响着创新强音。这座浸润着焦裕禄精神的城市,正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大步迈进,让户牖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焦桐之声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新时代“三农”工作交出一份精彩绝伦的答卷。(图/刘林森 李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