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铁飞驰、地铁穿梭的今天,"慢火车"似乎成了铁路运输中的"另类存在"。然而,这些停靠站点多、运行速度慢、票价低廉的普通旅客列车,却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铁路慢火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连接城乡、促进发展、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铁路慢火车与乡村振兴的契合,首先体现在其"慢"的特点上。与高铁追求速度与效率不同,慢火车更注重普惠性和可达性。它们通常在乡村密集设站,停靠时间长,方便村民上下车,完美契合了乡村生活节奏。在许多偏远山区,慢火车是村民出行的唯一选择,被誉为"山里人的公交车"。慢火车的普惠性更是其价值所在。相比高铁动辄上百元的票价,慢火车票价低廉,一张硬座票往往只需几元到十几元,真正做到了"票价惠民"。这种低票价政策,使得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村居民也能负担得起出行成本,实现了交通资源的公平分配。
从连接性角度看,慢火车如同一条条"毛细血管",将偏远的乡村与中心城市紧密相连。它们不仅运送旅客,更输送信息、资金和希望,为乡村发展打开了通向外界的窗口。在贵州省黔东南州,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慢火车"K94/91次,穿越崇山峻岭,连接起多个少数民族村寨,成为当地百姓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
铁路慢火车对乡村振兴的贡献,首先体现在经济领域。作为物流通道,慢火车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许多乡村特色农产品通过慢火车运往城市,既保证了新鲜度,又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慢火车"成为了当地彝族群众运送农产品的重要工具,彝家腊肉、高山土豆等特色产品通过慢火车走向全国各地,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
慢火车还带动了沿线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乘坐慢火车体验乡村生活,欣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美食。这种"慢旅行"方式不仅为乡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还促进了民宿、餐饮、手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云南省,一些依托"慢火车"开发的乡村旅游点,已成为城市周末游的热门目的地,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
此外,慢火车还促进了乡村产业的集聚和升级。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投资者更愿意在沿线乡村设厂兴业,带动了乡村工业的发展。同时,慢火车也为乡村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湖南省怀化市,依托铁路慢火车,当地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造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带动了数万农民就业增收。
铁路慢火车对乡村民生的改善作用不可忽视。在许多偏远乡村,慢火车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使得他们能够便捷地前往城市就医、求学、务工。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慢火车是他们走出大山、接受更好教育的重要通道;对于农村患者而言,慢火车是他们前往城市医院就医的"生命线";对于农村务工人员而言,慢火车是他们往返城乡、实现就业的"摆渡船"。
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交通强国建设的推进,铁路慢火车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在保障其普惠性的同时,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让铁路慢火车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和"助推器",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力量。铁路慢火车的"慢",不是落后,而是一种智慧;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起点。在这条"慢"路上,我们看到了乡村的希望,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图片由孟颖 黄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