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贺兰山下风正劲

宁夏银川:贺兰山下风正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6 14: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十四五”的蓝图从纸面落向现实,即将突破3000亿元的经济总量、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持续改善的民生福祉,共同构筑起宁夏银川高质量发展的清晰坐标。

过去五年,银川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056.1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2939.53亿元,即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这不仅是数字的攀升,更彰显了首府城市的担当与活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三大指标的突破如同三座里程碑,为城市能级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令人振奋的是,省会(首府)城市GDP首位度达53.4%,位居全国第一,银川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愈加凸显。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脊梁。银川深谙此理,以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着力构建起现代化工业体系。

走在银川的产业园区,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强劲的发展脉搏。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14台工业级3D打印机高速运转,将传统铸造一个月的周期压缩至10天;天通银厦育晶车间内,400公斤级工业蓝宝石创下多项业界纪录;蒙牛乳业“灯塔工厂”里,百余名员工创造出百亿元产值。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银川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轨迹,而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装备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更让银川工业的筋骨愈发强健。

“三都五基地”建设积厚成势,成为银川产业发展的鲜明标识。全球最大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全国最具影响力光伏材料制造基地相继建成,国家级5G工厂数量持续扩容。打造光伏、电池、智能终端材料、半导体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乳制品、葡萄酒等9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共享装备、隆基光伏等10家自治区“链主”企业、11家银川市“链主”企业,建成3条100亿级光伏与装备制造产业链,带动2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动发展。其中,枸杞精深加工基地培育出十大类110余种产品,出口至26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葡萄酒之都”建设让贺兰山东麓焕发新生,19款葡萄酒入选国礼,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塞上湖城的紫色梦想照进现实。

数字经济浪潮中,银川交出总量突破1100亿元的亮眼成绩单。算力产业园加速建设,“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即将落户,数据标注业务拓展至多语种、多领域。宁夏智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方言AI客服,采集了800小时的银川方言数据,只为让老年人拨打燃气客服时能听到熟悉乡音,这份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正是银川数字化建设的温度所在。成功入选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名单,标志着银川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已抢占先机。

田野之上,现代农业谱写着丰收乐章。银川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73.59万亩,产值63.7亿元,撑起了农业产值的六成份额。从走红市场的冰激凌萝卜,到跻身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梯队的乳品品质,再到稳定在30万头的奶牛存栏量,银川现代农业既筑牢了“粮袋子”、丰富了“菜篮子”,更让农民的“钱袋子”愈发充盈。

城市的发展活力,同样体现在百姓日常的烟火气中。

银川马拉松赛道上,73.4%的区外跑者用脚步丈量城市之美;4场音乐节吸引10多万名观众尽情欢呼;2026年亚足联U20女足亚洲杯预选赛期间,近5万人次的观众走进赛场,更催生“赛事+48小时城市漫游”的消费新场景。这些跃动的身影与欢笑的脸庞,构成了银川商文旅农体酒融合的最美风景。

从车间里的智能设备到田野上的丰收图景,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赛场的激情呐喊,银川用实干与创新编织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锦绣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塞上湖城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上阔步前行,书写更加灿烂的发展新篇章。

五年来,银川始终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梯次培育体系、以“管家式”服务精准灌溉创新沃土,到实施“科技副校长”机制点亮青少年的科学梦想;从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0家、创新型标杆企业3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6家,到“贺兰山一号”全栈AI行业模型的横空出世,创新之火正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燎原之势。

“十四五”时期,银川市因地制宜谋划130项特色改革,制定出台165项改革政策制度,创新建立“520”推进落实机制。五年间,100余项试点开花结果,60余项标志性改革在全国全区首创,“多权融合”厚植绿色发展等4项试点入选中国改革地方典型案例。

银川以“六权”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刻变革。面对水资源短缺的刚性约束,创新推进用水权改革,今年5月份,3家新材料企业通过“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以109.2万元购得150万立方米再生水置换黄河水指标,成功打通“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的流转通道,让每一滴水都成为“流动的资产”。“十四五”以来,银川完成用水权交易118笔,交易水量7.04亿立方米,成交金额超7.18亿元,位居宁夏首位。与此同时,银川的“碳账本”也越来越厚,碳普惠交易项目累计实现减排量19309.8吨,相当于106.4万棵树木的年固碳量。更重要的是,银川构建起“1+37”制度框架体系,推动“多权融合”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

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由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银川以数字技术为引擎、制度创新为突破,推动政务服务实现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的精彩跃升。如今在银川,开办企业平均只需3小时,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仅需3至5分钟。45个“一网通”参与部门部署本地化DeepSeek私有模型,能实现公文智能起草、规范性自动校对,将平均处理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45分钟。这组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一枚印章管数据”、办事“标准之城”、“高效办成一件事”三轮标志性改革的持续深化。改革的温度更体现在民生细节中。银川在全国首创政务服务“地摊IP”“市民大厅怀远小厅”等特色服务,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聚焦产业、企业、民生,推出了47项国家、自治区及本市特色的“一件事”,办件量达18万件。

改革的画笔同样绘就了对外开放的新图景。作为宁夏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银川综保区发展油脂、粮食饲料保税加工等主导产业,推动外向型发展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实质性转型。“一单制”铁海联运图定班列覆盖27个国家(地区)的61个港口,累计货值1.25亿美元;银川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建设名单,填补了宁夏的空白;中国(银川)跨境电商综试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三个全区首单”,成功创建全国重要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试点城市。这些突破,正是银川加力完善对内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生动注脚。

一份关于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银川答卷”,正落笔于文明底色、生态画卷与民生福祉的交汇处。它深刻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城市的繁荣蝶变,最终汇入每一位市民真切可感的日常生活与幸福未来。

这份答卷,书写在持续擦亮的文明底色上。银川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不仅是沉甸甸的荣誉,更是城市内在品质的升华。这份荣誉,源于“城市随手拍”平台与12345热线联动高效回应的1300余件群众诉求,源于“新时代好少年”马懿、“最美奋斗者”裘志新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带来的温暖力量。它藏在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快乐舞步”舞蹈队从田间地头跳向全国舞台、带动增收超200万元的舞步里,也藏在贺兰县金贵牡丹花乡那幅以花为媒、民族团结的共富图景中。更令人振奋的是,53万名注册志愿者、2300万小时服务时长,铸就了“创建靠民”最坚实的根基。不久前,银川更荣膺“最具幸福感城市”,为“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这张名片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这份答卷,本就是一幅绿水青山的壮丽生态画卷。“十四五”期间,银川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实施滨河水系湿地扩整连通、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完成5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市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成功跻身国家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银川都市圈西线供水工程建成投用,让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到100%。如今,抬头见蓝、低头见绿成为银川人的生活常态,这背后是87.6亿元生态投入的坚实支撑——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和清洁取暖改造,拆除111台燃煤锅炉,让11.7万户家庭告别“烟熏火燎”。在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红嘴鸥翻飞、苍鹭群栖,银川鸟类“朋友圈”持续扩容,正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从水体到空气,从城市到河滩,生态改善的红利已化为百姓身边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这份答卷,体现在日益顺畅的城市脉络中。面对出行难题,银川以交通疏堵“6+N”工程破题,累计实施项目100个,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城市高峰期机动车平均速度提升至37.06公里/小时,拥堵指数同比下降4.54%。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正源街与宝湖路交叉口等曾经的“堵心”路口,通过精巧的“微创手术”大幅缩短了车辆排队时间;60条“断头路”的贯通,如同疏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带动20多个片区路网的活力焕发。

这份答卷,更聚焦于百姓关切的教育医疗领域。五年来,银川稳步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幅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31%,金凤区、贺兰县率先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认定。全力推进基础教育建设项目提速提质,累计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基础建设项目109个,新增学位8.8万余个,有效缓解了区域学位紧张的问题。实施“互联网+教育”优化工程,打造数字校园200所,全市智慧校园覆盖率超65%。

“十四五”以来,银川市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资源不均、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截至目前,银川市基层医疗机构已实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全覆盖,覆盖心电、影像、慢病管理等重点诊疗场景。同时,全市所有公立医院接入DeepSeek平台,实现363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并通过人工智能完成报告智能解读。

这份答卷,同样蕴藏在市民身边的方寸绿地间。“300米见绿、500米进园”的愿景化为现实,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带状公园四季皆景,既是城市最美点缀,也是市民休闲康养的乐园;新近开放的大碱湖海绵湿地生态公园,更成为孩子们释放天性的自然课堂。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十四五”时期,银川用一场深刻的城乡蝶变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的初心。从文明善治到生态宜居,从交通畅行到教育医疗普惠,每一组亮眼数字、每一个鲜活案例的背后,都是城市治理精度与民生温度的双重提升。征程万里风正劲,站在新的起点,塞上湖城正承载着“五连冠”的荣光与市民的期盼,向着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稳步迈进。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编辑:胡冬梅)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