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皮影、烙葫芦、绘长卷,各族邻里凑一起,越玩越亲。”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一场场接地气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的画面变得可触可感。这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桥,将皮影、烧箔画非遗技艺化作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在指尖流转的匠心与欢声笑语中,绘就出互嵌式社区的幸福图景。
满城北街街道的非遗传承实践,让文化传承不止于陈列,更成为各族居民朝夕相伴的生活日常。
皮影剧场里,《彝海结盟》的光影故事正在上演,各族居民围坐一堂,随着剧情起伏时而屏息、时而喝彩;剧场外的体验区早已热闹非凡:小朋友学刻皮影,匠人手把手传授上色技巧,年轻人跟着步骤串连皮影人物,指尖翻飞间,陌生感渐渐消散,邻里情悄然升温。
更让人暖心的是那幅三米长卷的创作现场:有人递上箔片,有人执笔画线,有人帮忙调色,有人贴心递水,原本各忙各的邻里,在共同勾勒民族团结图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拉近距离、敞开心扉。“这幅长烧箔画从技艺互鉴、功能适配、迁徙融合三个维度,将汉族的“火镀金银”技法与少数民族的“烫画、烙画”完美融合,就像各族居民在社区里共生共荣、守望相助,生动诠释了多民族文化在非遗中的共生之美。”红色皮影馆馆长贾文梅表示。
从皮影戏台到非遗工坊,从单人体验到集体协作,金凤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互嵌式社区建设有了温度与活力。在这里,非遗不再遥远,而是连接心灵的“新纽带”;各族居民不再是“楼上楼下的陌生人”,而是“亲如一家的邻里人”。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记者:胡冬梅 实习生:康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