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21日电(记者 赵磊)11月21日,我国核能工业供汽"和气一号"双喜临门:中核集团在京发布全国首个核能工业供汽碳足迹因子测算体系,相当于给每千克核能蒸汽都办了张"绿色身份证",精准计算出它从海水变工业蒸汽全生命周期、全生产流程的碳排放,填补国内外行业空白,有助于提升中国产品绿色竞争力;当天,我国第二个投产的核能工业供汽项目——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海南核电"和气一号"也同步向中核产业合作示范区稳定供汽,这是中核集团积极推动核能综合利用、发展新质生产力、践行"双碳"承诺的生动实践。
本次发布以江苏核电"和气一号"投产一周年为核算周期,按照国内国际产品碳足迹量化标准进行测算。数据显示,核能供汽碳足迹是燃煤热电联产蒸汽的1/600,是天然气热电联产蒸汽的1/100;核能供汽比核电减排效果更显著,比化工蒸汽低碳优势更突出,比天然气和氢气更绿色。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李泽,原全国政协常委、原集团监事会主席穆占英,原中核集团总经理顾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李莉,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乃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谷立静,中能传媒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姜晓澜以及来自中国核学会、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中核集团和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代表在京参与核能工业供汽技术交流会暨"和气一号"碳足迹因子发布活动,共同见证成果发布以及中核碳资产公司和北京绿色交易所签约。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和气一号"相关成果发布和新项目投产,标志着我国核能综合利用从技术示范迈入标准化、规模化新阶段,构建起"热电联产"的绿色生态链,其成果将进一步向长三角、粤港澳工业集群复制推广,为我国"双碳"战略提供可量化、可复制的核能解决方案,彰显大国重器的绿色担当。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日前我国公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指出核电是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中国始终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利用。
一直以来,中核集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发挥清洁能源主力军作用。旗下上市公司中国核电已拥有在运机组26台,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19台,总装机容量4685.90万千瓦。2024年有22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平均分达到了99.13分,清洁低碳能源发电量2163.49亿千瓦时,截至2025年9月30日,上网电量为1740.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0%,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稳定可靠支撑。
除此以外,中核集团还积极推动区域供暖、工业供汽/供冷、海水淡化、核能制氢、同位素生产等核能综合利用。据预测,到2030年,全国将有超过30%核电厂实现工业供汽功能,年替代燃煤将超千万吨,充分实现了核能综合利用与高耗能行业的耦合发展,进一步凸显核能的"零碳"价值。
据了解,江苏核电"和气一号"项目已稳定供汽超一年,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提供480万吨工业蒸汽,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同时每年可为石化基地节省70多万吨碳排放指标,为地方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作为核能技术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又一示范项目,海南核电"和气一号"项目依托其1、2号机组,最大供汽能力为每小时50吨,为园区企业生产运营提供安全稳定、清洁低碳的能源保障。
此外,全球首个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工业供汽项目"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厂"已通过国务院核准;福清核电蓝色产业园供汽项目已开工建设;三门核电、漳州能源等单位也积极开展调研论证,为下一步开展核能供汽项目工作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