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21日电(记者 赵磊)近日,"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盾构装备工程专场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本场发布会聚焦我国盾构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集中发布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大直径盾构穿越城市核心区关键技术两项突破性成就。
近30年来,中国盾构技术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型穿江越海隧道是我国基建领域重大工程,超大直径盾构机是保证工程建设的关键决定性装备,处于全球地下工程装备产业链、价值链制高点,是我国高端装备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来自中国铁建重工、中铁十四局的两位专家发布人,通过现场讲述与视听结合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盾构装备工程成就背后的科学创新突破与科技自主攻坚故事。活动现场还举办了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技成就展数字展品库入藏仪式。
超大直径盾构机:突破12米级技术壁垒,铸就穿江越海国之重器
直径16.07米的"京华号"是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这台相当于5层楼高的"大国重器",作为行业唯一代表,入选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我们攻克了掘进机主轴承'设计、材料、制造、实验'全链条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自主研制了全球最大整体式主轴承(直径8.61米,重62吨)。"中国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院副院长熊晨君介绍,团队创新研发的常压换刀技术将单次换刀时间从12-15天缩短到了2~3天;自适应压力补偿密封系统更实现15bar承压能力,成功应用于水下106米的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
当前,我国盾构机产业正在迈入智能化技术时代。熊晨君表示,中国铁建重工目前已研发了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及智能掘进系统。相当于为国产盾构机,装上了"透视眼"和"智慧脑"。
杨华勇院士特别指出,我国超大直径盾构成套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有力支撑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作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大国重器",相关盾构产品累计出口到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引领地下工程高端装备向深部地下空间迈进,为全球大基建贡献更多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质量。
大直径盾构穿越城市核心:毫米级扰动控制,重塑城市地下工程范式
当复兴号列车通过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穿越北京北三环时,乘客不会察觉,列车正从地铁10号线正下方5.4米处悄然掠过。回溯当年,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施工,这项由中铁十四局完成的"毫米级穿越",将地表沉降严格控制在1毫米内,保障了北京城市地铁运行安全的同时,还实现了绿色施工,以及全预制拼装与智能建造。
"城市核心区施工如同'在跳动的心脏上做显微手术'。"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公司盾构掘进管理中心副主任赵斌表示,清华园隧道施工除了地铁10号线正下方,还要穿过7条主干道、88条市政管线,与地铁13号线"擦肩而过"。中铁十四局通过独创的"源头控制、路径阻隔、对象加固、预警修正"四位一体的微沉降控制技术,破解了复杂地质大盾构安全掘进难题,保障了隧道的安全贯通。
不仅如此,据赵斌介绍,项目团队研发的泥浆绿色处理技术,最高日处理废浆5000立方米,实现了工程130万立方米废浆"零排放、零污染",达到了环保绿色施工目标;全预制拼装与智能建造技术背后,是一整套智能建造体系。其中通过全预制拼装,仅轨下结构施工就节省了近6个月工期。
何川院士在评价该技术体系时强调:"中铁十四局研发的大直径盾构穿越城市核心区关键技术,正是破解系列难题的集大成之作。"该技术体系已经在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深江铁路珠江口海底隧道等项目施工中得到了充分验证。相关实践成果在安全、效率、环保等方面展现了独创性,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记者从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获悉,《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展(首期)》数字展目前已正式开展。该展览采用"一键换展"数字展陈系统,聚焦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技成就发布平台发布的具有标志性、战略性、引领性的科技成就,首期重点展示了开源开放、新型储能、航空科技等方面21项科技成就。公众可通过"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微信小程序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