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凭借卓越的创新创业生态与显著的发展成果,被安徽省人社厅认定为2024年度安徽青年创业园。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园区过往成绩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有力鞭策。
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构建的“就业-产业”双轮驱动生态成效斐然。累计创造超4000个就业岗位,社保缴纳率达51%,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贡献了坚实力量。每年培育企业创收超20亿元,以真金白银的成果,生动诠释了创业孵化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共荣关系。
围绕《安徽青年创业园建设管理办法》的9大类42项指标,园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度高达89%、青年创业实体占比63%、孵化成功率61%,三项核心指标均超省标30个百分点。特别是打造的数字化创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政策匹配、资源对接、成果转化全流程覆盖,成为评审专家特别关注的创新范例。
园区将把获得的专项补助精准投向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共性技术平台升级和智慧园区建设。确保每年新增孵化项目20+,保持战略新兴产业占比90%+。延续“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预计未来三年为入驻企业减免费用超百万元,让更多青年创业者轻装上阵。同时,深化“苗圃-孵化-加速”全周期培育体系,力争三年内助力更多园区企业跻身专精特新行列,为安徽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持续注入创新活力。
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区,建起了“空间+产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网联产业生态。园区建设特色鲜明,硬核载体支撑有力。在137亩产业空间内,15栋研发总部与2栋综合服务楼形成“北斗七星”产业矩阵。特别配置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区与V2X测试基地,已服务企业完成2000 + 小时智能驾驶路测,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技术验证中枢。
目前集聚的85家企业覆盖“感知-决策-控制-应用”全链条,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比43%。形成了头部牵引、集群共生和场景驱动三大产业磁场效应,吸引苇渡科技等独角兽企业区域总部入驻。落地安徽省首条5G自动驾驶微公交示范线等7类商业化应用场景,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集群。
通过“政策工具箱+中关村资源包”双轮驱动,累计帮助企业对接专项扶持资金1.2亿元,其中智能网联方向占比78%。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在申报青创园过程中,园区重点强化标准化孵化体系、数字孪生服务和跨区域赋能三个能力构建。建立从《入园评审细则》到《专精特新培育路线图》的12项管理制度;开发产业大脑平台,实现政策匹配、专利导航等8类服务线上化;引入北京及长三角智能网联产业资源,促成多个技术转移项目落地。
域驰智能的成长故事便是园区产业赋能的生动写照。这家专注L4级自动驾驶的高科技企业,从3人团队起步,在园区政策组合拳支持下,三年内实现团队扩张至126人、产线扩建至60万台/年产能,并跻身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名单,完成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式发展。园区通过空间赋能降成本、资本加速破瓶颈、生态协同提效能等多措并举,助力域驰智能实现进阶之路,印证了园区“精准育苗”类中关村模式的实效性。
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始终秉承“全要素赋能企业成长”的宗旨,构建了政策、服务、生态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
在政策扶持方面,真金白银助企减负。近三年来,累计协助企业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补助637万元、高企认定奖励191万元等各类奖补超过1200万元。疫情期间减免租金1086.78万元,设立“专精特新”专项奖励31.15万元,切实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专业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打造了政务服务与投融资、品牌传播与推广、人力资源与发展、园区服务与增值4大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政务服务方面,专人专班年均开展政策申报辅导超20场;金融服务依托金融超市,通过路演对接等方式年均促成融资超6亿元;产学研聚焦智能网联赛道,建立多家产学研基地;人才服务形成“培训+招聘+政策申报”全链条,2023年帮助企业落实人才补贴36.4万元。
生态构建激活创新发展动能。搭建了由19家专业机构组成的服务联盟,覆盖法律、人力、科技金融等六大领域,年均举办主题沙龙、产学研对接、创新大赛等活动近百场,促进产业链协同。重点打造的“创业加速器”已孵化13家企业,获得市级孵化基地补贴142.6万元,其中4家进入专精特新培育梯队。
经过七年的探索实践,园区已构建起具有类中关村特色的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青年创业者成为园区主力军,目前在孵的企业中,超过六成由45岁以下的高校毕业生、海归等青年群体创办,其中85%左右是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智能网联、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整体呈现“年轻化、专业化、高成长”的特点。
自2019年运营至今,园区累计培育企业超130家,其中84家企业通过迁入规模化发展场地、获得国高新认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获评“专精特新”称号等方式实现“毕业升级”,整体孵化成功率达66%。年均48.8%的新创业实体入孵率,构建起优质项目的持续导入机制,形成了“培育 - 毕业 - 新孵”的良性循环。
入园企业累计获得各类资质荣誉超过100项,涵盖行业技术创新奖、国家级创业赛事奖项等重要荣誉。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突破1500件,体现了强劲的创新活力。
在社会贡献方面,园区累计创造了40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其中超过2000人完成了规范化社保缴纳,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园区企业年均营业收入总额超过20亿元,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的特色创新在于构建类中关村合肥模式,打造区域特色产业科创名片。纵向打通“苗圃 - 孵化 - 加速”培育链路,横向整合中关村与合肥的科创要素。例如,通过“京皖创新直通车”机制,每年组织多场跨区域资源对接活动,成功促成多项技术转移落地。这种立体化服务模式成为青年创业者选择园区的核心原因。
自园区运营以来,始终将高规格资质荣誉建设作为核心发展引擎,目前已斩获国家级荣誉1项、省级荣誉2项。其中2023年获批专业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最高规格创业服务平台资质),省级层面则先后获评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双创领域标杆荣誉)、安徽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专业孵化平台认定)。此外,园区还累计获得合肥市及包河区等荣誉十几项,涵盖合肥市创业孵化基地、包河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楼宇)等荣誉,连续多年获评合肥市科技孵化器绩效评价及合肥市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测评优秀荣誉,目前已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智能网联专业化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