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举行的“在长沙,感受活力中国”之青年分享会上,三位嘉宾黄成、刘嘉豪、彭璐琳不约而同地向各国青年代表抛出思索已久的问题——古老非遗如何做好跨文化传播、如何做好商业化运营。
很多非遗深深地根植于一方山水,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与生俱来的属性,有的甚至已成为乡土文化图腾。在古老非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触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一个大课题。
浏阳是全球最大的烟花生产与出口基地,世界很多地方都能欣赏到璀璨夺目的浏阳烟花,但黄成并不满足于此,他在思索:“浏阳烟花如何能跨越巨大的文化差异,不仅让外国观众觉得它‘好看’,更能让他们理解并认同浏阳烟花背后关于‘节庆’‘团聚’‘祈愿’的东方哲学与情感价值?”
刘嘉豪的脑海中也有类似的困惑:“唐代长沙窑的成功,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这一抹‘东方彩’,从湘江走向世界,曾描绘过波斯的异域风情,也曾书写过唐诗的婉转情思。今天作为接棒人的我们,如何让长沙窑继续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如何让承载湖湘精神、展现东方风采的长沙窑,成为世界年轻人追逐的潮流符号?”
古老非遗要想真正受到大家追捧,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彭璐琳所言,手艺人应获得公平的经济回报。
刘嘉豪寄希望于古老非遗回归日用品赛道,他直言:“我希望不久以后,长沙窑会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的各个生活场景中,被真正地‘用’起来、被真心地‘需要’。”
黄成则把目光瞄准了“文化+科技”。如何利用AR、VR等数字技术拓展烟花的表达与消费边界?能否让用户通过APP设计自己的烟花秀并在虚拟空间分享?能否在元宇宙中举办一场永不落幕的烟花节?他向各国青年代表发出邀请:“我期待,你们能用最前沿的数字思维、最包容的全球视野、最深沉的人文关怀,为我们的烟花,也为所有面临同样挑战的非遗,勾勒出一幅既商业可行又文化向善、既立足本地又照亮全球的未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