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如诗,余生慢行”,这八个字如同一枚温润的印章,刻在时光的扉页上,既藏着铁路旅行的浪漫情怀,也沉淀着对人生的深刻体悟。我的父亲是一名铁道兵,那身褪色的军装与沾满油污的工具包,是他半生的印记 —— 战时他扛枪保家卫国;和平年代,他爬崇山峻岭、用汗水和鲜血铺就不断向前延伸的铁轨。
有时候相似场景会让时光变得恍惚,比如今天,已经年过八旬的父亲在住院部5楼佝偻着在工地上受伤的身躯眼巴巴地等我挂号入院,这画面陡然让我想起 40 年前的场景。时值中秋节夜,铁路医院里陡然空荡的病房,让年幼的我蜷缩着身子躲在被窝里低声啜泣。此刻的父亲正在没日没夜地打隧道,隧道上方悬挂着 “大战300天,全力保开通”的横幅。如今同一个地方,父与子在这里完成了情感的循环:他理解了我当年的怕,我理解了父亲的盼。
我曾亲眼看见他和战友们光着膀子在烈日下扛枕木,肩头的血痕混着汗水往下淌;寒冬里凿冻土层,钢钎震得虎口开裂,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结成霜。可只要看到钢轨向前多延伸一米,所有人的笑都比冬天的炭火还暖。那些年,父亲总是匆匆脚步来去如风,整日与洋镐铁锹为伴抢工期。他用 “快”的姿态扛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为家人、为家国筑牢前行的根基。而他眼中的光,早已悄悄告诉我们:为他人铺就坦途的日子,本就人间值得。
有时候我会站在窗户前眺望火车站,看着暮色里的列车平稳驶过,停留再远离。车轮与铁轨碰撞出的声响,竟与父亲当年哼过的军歌有几分相似;有时遇出差遇到赶车的旅客拎着沉重的行李奔跑,我会顺手帮一把,看着他们道谢时舒展的眉头,心里便涌起一阵暖意。我忽然懂得,父辈用“加速度”修路,是时不我待的责任,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在未来的日子里通向幸福和坦途。
原本冰冷的钢铁,却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蜿蜒舒展:穿过层峦叠嶂,与晨雾暮霭相拥;掠过金色田野,与稻浪麦香为伴;途经喧嚣城镇,与人间烟火相融。每一段延伸的轨道,都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节枕木的间距,都藏着韵律与节奏,如同诗人笔下的诗句,平仄相间,韵味悠长。
这钢轨不仅是风景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见证者。它曾承载着离别时的不舍,车轮滚滚,载着牵挂驶向远方;它曾见证着重逢时的喜悦,汽笛声声,迎回漂泊的归人;它也曾陪伴过逐梦者的脚步,铁轨延伸之处,便是希望绽放的方向。那些藏在车厢里的窃窃私语、站台边的挥手道别、旅途中的不期而遇,化作它生命的诗意和点点星光。
“余生慢行”,恰是对这份诗意、传承与善意的最好回应。在这个人人步履匆匆的时代,我们总在追赶终点,却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大可不必被外界的喧嚣裹挟,不必为世俗的标准焦虑。不妨静下心来去感受春的繁花、夏的蝉鸣、秋的叶落、冬的雪飘,去珍惜身边人的陪伴、陌生人的善意,让自己始终保有一份不慌不忙的底气,也让他人因自己的小小善意,多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钢轨如诗,铺就了通往远方的路;余生慢行,沉淀了感知美好的心,也延续了不变的担当与对 “人间值得” 的笃定。在人生的轨道上,不疾不徐,赏遍风景,尝尽甘醇,传递温暖,永远向着光明的方向延伸。让每一段岁月都如诗般静好,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珍藏,每一次相遇都充满意义。时光清浅处,一步一安然。(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