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简牍:一场跨越千年的中外青年文明对话

共“话”简牍:一场跨越千年的中外青年文明对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0 17: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20日长沙讯  11月19日,长沙简牍博物馆教育团队携“墨书千年·共话简牍”项目走进中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来自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布)、马达加斯加、马里、加纳、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30多名留学生,奉上一场“可感、可触、可共创”的中华文化沉浸课。活动精准覆盖中南大学商学院、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五大院系,这是我馆将简牍文化首次实现跨学科、跨国界、跨语种的系统化传播。

从“看文物”到“写历史”,沉浸式课堂让简牍“活”起来

教育员以“文字载体的进化史”为主线,用中英双语梳理甲骨—金石—简牍—帛书—纸张的千年脉络;聚焦长沙走马楼出土十万枚三国吴简,现场还原“简牍封检”“编联成册”“汉代礼仪”三大场景。留学生们亲手书写、编联、属于自己的简牍,完成从“观众”到“参与者”的身份转换。

数字+实体”双轮驱动,构建三维传播体系

依托2025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立项的“墨书千年・共话简牍:国际青年文化探索计划”项目,打造“递进式课程+沉浸式体验+多元化创作”三维体系,将湖南简牍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独特知识,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数字化方式呈现,帮助公众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湖南简牍文化。

国际学子热议:一枚竹简,打开读懂中国的“任意门

“当毛笔落在竹黄上的那一刻,我仿佛听见2000年前的心跳。”来自刚果(布)的学生王荣在体验后写下感言。

长沙简牍博物馆将继续以“墨书千年·共话简牍”项目为桥梁,深化与全球高校的合作,让简牍文化成为国际学子读懂中国的生动课本。让每一枚简牍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存储卡,更成为世界青年探索东方智慧的钥匙,最终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网络,让简牍文化在全球化传播中绽放永恒魅力。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编辑 何纯 通讯员 邓景鸿 王丽 摄影 董佳鑫)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