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临策铁路治沙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和巴丹吉林与亚玛雷克沙漠交汇处,新增种植耐旱灌木12万余穴,人工造林47公顷,实现植被覆盖率提升12%、列车通行能力翻倍的双重突破,成为生态与发展共赢的生动展示。
大美北疆,铁轨生绿。临策铁路全长768公里,横穿广袤戈壁与沙漠,65%的线路曾常年饱受风沙侵袭,严重威胁行车安全与运输效率。面对漫天黄沙,一代代治沙人迎风斗沙、逆行而上,用1000公里高沙帐、3000万平方米防沙网格,织密了一道道阻沙固沙的“绿色防线”。进入“十四五”,他们更以科技为翼、以坚韧为基,打井近200米深破解水源难题,精选梭梭、沙拐枣等耐旱植物,新增造林47公顷,使流动沙丘固定率超过90%。如今,钢铁长龙穿梭于绿意之间,铁路与自然和谐共生,构筑起一道纵贯北疆的生态屏障。
绿进沙退,生态生金。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终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真金白银”。临策铁路沿线的植被屏障,不仅守住了运输安全生命线,更激活了经济发展新动能:梭梭根部孕育的肉苁蓉成为牧民增收的“沙漠人参”,额济纳的胡杨与天鹅湖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文旅融合奏响致富乐章。生态改善让列车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日均通行对数从8.5对增至16.2对,中欧班列西通道的“大动脉”更畅通,蒙疆煤炭运输更高效,实现了生态安全与运输效能的双向奔赴,让“沙窝子”里长出了“金果子”。
薪火相传,护绿有方。治沙非一日之功,贵在久久为功、代代接力。治沙人张宏杰扎根一线16年,带领团队种下288万余株灌木;费梦星铺设10公里水带,用智慧破解灌溉难题。这种“不畏沙暴、敢为人先”的治沙精神,不仅守护了铁路沿线的生态,更感染着更多人加入护绿行列,让绿色发展理念在北疆大地深深扎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临策铁路的绿色蝶变,映照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步伐。面向未来,随着生态治理向纵深推进,更多的“绿色长城”将在神州大地崛起,更多的生态与发展共赢故事将持续书写,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江川、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