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14日(记者 曹静)对于失去感知或行动能力的人来说,脑机接口就像一座桥,连接起“意念”与“现实”,激发出大脑的无限潜能,让“思想”重新主宰“身体”。
“比如完全失明的患者,其个人、家庭与社会都承受着巨大负担。如果技术成熟,我们有望帮助他们恢复基础视觉,重获生活自理的能力与尊严。”谈及脑机接口将如何改变生活时,明视脑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进这样说。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明视带着“基于植入式脑机接口的人工视觉重建”项目参加了“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并在总决赛上获得“数智医疗”赛道三等奖。
脑机接口系统本质上是一座双向交互的桥梁:在“输出”路径上,它解码大脑的运动意图,帮助患者控制外部设备;在“输入”路径上,则是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感觉信息,以重建视觉、触觉等感知功能。明视聚焦的是后者——通过微创植入电极刺激视觉皮层,帮助失明患者恢复视觉功能。
“这个方案有临床效果,而且也更容易被医生接受。”王进说,“我们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上的突破,因为颠覆性的技术往往伴随着更高的风险,需要经过充分验证。”
在技术上,明视追求100%的储备,但运用到临床,只敢应用其中最成熟的10%,因为“医疗技术关乎生命,要谨慎,要有敬畏心”。据王进介绍,明视的商业逻辑是先有科研,后有产品。
“我们首先通过实验验证效果,再进入临床研究确定参数,最终才转化为产品。”他说。通过“多学科交叉,快速整合”这一逻辑做出来的产品,医生和患者的接受度均更高。
“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技术要给病人带来更多好处,而不是更大风险。”他说。
王进说,明视刚刚成立半年,这次比赛让他有了更强的危机意识。
侵入式脑机接口在上市前往往需要通过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批,在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政府审批等环节进展最理想的情况下,也需要5年以上,而且最终的成功上市者屈指可数。在比赛过程中,通过与同赛道的“前辈”企业交流,王进意识到,如果这期间无法保持自身的造血机制,公司很可能会陷入困境,同时也坚定了他“沿途下蛋”的运营思路:逐步积累技术,阶段性推出市场化产品,从而维持明视自身的造血机制,帮助团队走向视觉重建项目的终点。
“相比高风险高疗效的方案,我们更倾向于风险可控的路径——哪怕当前疗效有限。”王进说,“医疗技术的核心不是一味追求突破,而是在安全与效果之间寻找可持续的平衡。”
(编辑:曹静 程尔凡 涂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