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合作与共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原副主任钱华林在接受中国日报网专访中,用质朴而坚定的声音,道出了自己毕生坚守的信念。
这位曾推动中国与世界互联的“拓荒者”,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现身,接受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他颁发的杰出贡献奖。钱老亲历并参与了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历程,是中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奠基人”和“见证人”。
时隔十年再次出席乌镇峰会,钱老深有感触:“技术发展的程度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网络只能用于基础的信息查询,如今已经迈入了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钱华林指出,中国科研界当时正处于“信息隔离”的困境。在国际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却因信息闭塞而步履维艰。“我们必须要做好自己的网络,否则中国的科学家们将被世界隔离。”这一认识成为他投身互联网事业的原动力。
创业维艰,钱华林回忆道:“起步阶段,我们既缺乏必要的网络设备,又没有通往国际的通信渠道,完全是在一片空白中艰难起步。”
经过数年不懈努力,1994年4月20日,这个永载史册的日子,标志着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正式登上全球互联网舞台。
面对当下人工智能引领的新技术浪潮,钱华林展现出老一辈科学家的睿智与胸怀。“当前互联网发展水平已远超我们那个时代。”谈及青年科技人才,他特别强调,希望世界互联网大会能更多关注和鼓励青年一代,让青年力量成为中国互联网新征程的主力军。
钱华林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人工智能技术演进提供了沃土。同时,他始终强调科技发展的根本宗旨,既技术创新最终要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对于技术革新可能引发的社会担忧,钱华林保持着科学家的理性与乐观:“新技术不会导致人类消亡,社会将在创新中建立新的平衡。”在他看来,技术变革虽然会带来阶段性挑战,但终将推动社会实现更高水平的平衡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