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晓榭2025年11月12日美国新泽西电 2025年11月9日,新泽西乡音合唱团与爱迪生爱乐乐团在罗格斯大学尼古拉音乐中心举行第十八届金秋音乐会。演出由罗格斯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协办,整场音乐会汇集合唱、器乐与朗诵等多种形式,演绎了完整的《黄河大合唱》和多首跨界作品。
音乐会由中国国家一级指挥张椿和执棒。开场的三首合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回忆》以及《妈妈我爱你》, 构成整场演出的序章。
张椿和介绍:“我们希望借演唱黄河大合唱的盛威,排出一台既接地气,又能展现我团水平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型晚会。上半场的大合唱第一首就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大家耳熟能详,可以让观众马上进入音乐会。第二首《回忆》,是艺术境界很高的作品,技术含金量较高,展现了我们在艺术追求上的探索。第三首是歌颂妈妈的新作品,第一次在舞台上正式亮相,有着独特的地域色彩,体现了我们对原创作品的重视。”
下半场的器乐四重奏《秋叶和好汉歌》由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中心常驻音乐总监和作曲家、钢琴家文森·迪·穆拉,与琵琶演奏家杨瑾、竹笛演奏家刘笑然、大提琴家刘千慈联袂呈现,该作品将爵士经典《秋叶》与中国民歌《好汉歌》并列呈现。
谈及《秋叶》的演绎,穆拉分享道:“这首曲子在我的音乐生命中经历独特。过去多年我并不喜欢它,因为每个爵士乐手都必须演奏它,那种'必须表达'的压力让人抵触。直到听到Eva Cassidy的版本,我被其中真挚、温柔、深刻的情感触动,才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秋叶》本质是关于失落与流逝:时间、记忆、爱、相聚与离散。”
穆拉特别提到与琵琶演奏家杨瑾的合作:“我们合作多年,她有时会突然‘改变方向',带来惊喜,而我必须随时准备回应。今晚她的处理微妙而优美,在个人自由与整体协作间找到了平衡。”
关于《好汉歌》,他说道:“许多中国音乐的旋律让我想起美国作曲家Aaron Copland的作品。在这样的曲目中即兴,让我能将美国古典音乐的声音语言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最奇妙的是,这两种音乐并非对立,而是能以自然的方式彼此合作。”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是由乡音合唱团百名团员演绎的完整版《黄河大合唱》。从《黄河船夫曲》的粗犷豪放、《黄水谣》的婉转凄清,到《保卫黄河》的千军万马,直至《怒吼吧,黄河》的磅礴激越,近两百名表演者充满激情的演出,持续赢得观众热烈掌声。
朗诵者阳建平(Bill Engst)以纯正普通话和深沉情感为演出增添特殊意义。这位生于西安、长于北京的美国人在演出后表示:我们今天回忆历史,是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美国观众罗斯玛丽·弗雷达(Rosemarry Freda)和凯瑟琳·马里诺(Catherine Marin)表示整场演出“精彩非凡,令人无比享受”。弗雷达说:“即使语言不同,也不妨碍我们感受音乐中的情感。特别是《黄河大合唱》,即使不了解具体历史背景,也能被其磅礴气势和深沉情感所震撼。”
团长樊大平在演出结束后谈到,当晚这场成功的音乐会背后,是乡音合唱团二十余年的社区深耕。他说,乡音合唱团已发展成为拥有200人合唱团和80人管弦乐团的成熟艺术团体。合唱团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海外华人文化事业的进步。从社区业余团体到登陆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等主流舞台,离不开社区支持和团员坚持。
2025年对合唱团意义非凡:4月,在纽约林肯中心与八支跨洋合唱团联合演出《黄河大合唱》;7月,应纽约大苹果音乐节邀请在卡内基音乐厅与联合国合唱团同台演出《和平颂》;8月,在纽约百老汇Symphony Space剧场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9月,赴亚特兰大与300多名各族裔歌者共同演出。
樊大平说:“我们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族裔交流,同时非常看重'服务社区、奉献社区'的理念。除大型演出外,每年我们都会为新泽西各地老年中心举办公益演出,这是对社区的回馈。”
谈及音乐作品的表达,文森·迪·穆拉表示:“我的音乐往往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有时关乎社会,有时关乎个人,可以崇高,也可以荒诞,可以神圣,也可以世俗。但我唯一希望观众从音乐会带走的是这样一个感受:我们拥有共同的人生体验,而我们都在努力以爱与真实的方式去感受它。”
对于跨文化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未来,穆拉充满期待:“在美国蓝调、爵士等领域,这类跨界合作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汇聚了越来越多优秀且多元的音乐表演者,他们为合作带来丰富灵感和新的可能。如今接触到的许多当代中国音乐,既充满趣味,又富有挑战和生命力。我们面前是一片广阔无垠的音乐土地,而我们才刚刚踏上旅途。”
音乐落下,掌声未息。对于许多观众而言,这个夜晚是艺术的享受,也是在熟悉的旋律中,对故土文化的遥远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