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创新赋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新实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0 17:4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1-10 17: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传统技术常因难以实现历史场景的高精度还原与沉浸式体验而受限。成都大学团队主持研发的国家级课题项目《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中的数字艺术创新研究》为此带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该团队研发的智能自适应视觉交互式数字艺术创作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与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历史建筑的高精度数字化重建。这套系统不仅将创作效率提升了约65%,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传统数字创作中风格迁移精度不足的核心难题。

这套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自适应能力。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化遗产特征,自动调整算法参数,实现最佳的重建效果。比如在处理不同朝代的建筑样式时,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其结构特点,并调用相应的建筑模型数据库进行精准还原。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多个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中投入使用并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效,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古建筑群复原工程。以某著名古寺院的数字化重建为例,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系统,仅用传统方法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完成了主要建筑的精细建模。更值得称道的是,系统还实现了建筑构件损坏程度的智能评估,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统的算法框架具有高度的可迁移性与扩展性,不仅适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完全能够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以美国为例,在美洲原住民文化遗址、早期工业遗产区以及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方面,长期存在着数据碎片化、数字化精度不足、文化语境还原困难等问题。该系统所具备的自适应算法与多模态重建能力,可在保持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时,实现复杂遗迹的结构复原与视觉再现,为美国各州的历史保护局、博物馆和文化研究机构提供高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国家公园及州级历史保护区的数字档案建设中,该系统可应用于印第安文化遗址的三维重建,帮助恢复传统工艺的空间形态与材料纹理;在博物馆和学术机构的文物可视化研究中,该系统也能为艺术品、考古遗存及文化景观的数字孪生提供支持。通过这样的国际延伸,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智能化,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教育展示与旅游创新提供可持续的技术范本。

与此同时,团队开发的智能化艺术设计与VR交互教学平台,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该平台通过集成VR交互与三维建模技术,让使用者能够“走进”历史场景,亲手“触摸”文物细节,实现从知识获取到深度理解的跨越。它不仅服务于高校课堂与公共文化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策展人、文博研究人员和数字设计从业者用于专业培训和学术研究。一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者评价道:“以往我们只能依靠二维图纸分析文物结构,如今可以在三维空间中‘进入’遗迹内部,观察纹理、分析工艺,这极大提升了研究的精确度与教学的直观性。”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也让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复原和艺术创作培训等专业领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创新。通过可视化与互动式技术的介入,该平台正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专业实践与公共传播的重要桥梁,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范式。

除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数字艺术创新技术更在国家重大战略层面展现出深远价值。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团队研发的数字艺术VR互动系统通过构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虚拟场景,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创新方案。这套系统已在多个省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中推广应用,通过将传统美学与心理疗愈相结合,不仅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更为国家构建“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直接服务于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诸如VR、AI视觉算法、三维重建及智能交互等创新技术,正在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从国家级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到历史文化街区的虚拟漫游,从传统工艺的数字孪生到非遗项目的创新表达,数字艺术技术已成为构建中华文化数据库、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战略储备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的专家指出,这类数字艺术创新技术“在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中发挥了基础性支撑作用,为文化资源的高质量保存与传播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正从数字化展示迈向智能化治理阶段”。特别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这些技术为落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核心资源。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VR、智能交互等先进技术创新同样展现出战略价值。团队研发的智能教学系统通过解决传统文化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痛点,为推进“教育强国”战略提供了技术示范。该系统已在多个教育数字化试点区域推广应用,通过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为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直接服务于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专家咨询组成员评价道:“这类创新技术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育数字化的技术路径,更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学习,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生动实践。”

展望未来,随着AI、VR等前沿技术的持续演进,数字艺术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将展现更大价值。在技术层面,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将助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实现文化遗产更高精度的数字化保存;在应用层面,技术门槛的持续降低将使这些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人通过数字化方式参与文化传承。正如成都大学项目团队的负责人李姝副教授所言:“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是要服务于人民的文化权益,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这正是我们践行文化自信自强的科技担当。”

项目负责人 李姝

这些创新成果通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承,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应用层面,成为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这种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繁荣、教育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模式,必将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图片由张丽敏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