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文:三十年“磨一剑”,故宫数智化转型创新

在9日上午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副馆长朱鸿文发表了题为《故宫博物院的数智化转型》的主旨演讲。

朱鸿文:三十年“磨一剑”,故宫数智化转型创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0 17: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1月10日电 在9日上午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副馆长朱鸿文发表了题为《故宫博物院的数智化转型》的主旨演讲。她表示,在2019年提出的“四个故宫”的建设体系里,数字故宫不仅仅是当中的一项,也是推动故宫整体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是在数字时代的一个创新。

据朱鸿文介绍,数字故宫的建设从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有将近30年的时间。第一个10年是“从没有到有”,接下来的10年就是“从有到好”,到如今的10年就是让数字技术和故宫事业的发展深度融合。

数字故宫建设从藏品的数字化采集开始。从开始到2019年差不多20年的时间,只完成了故宫藏品总量的1/3都不到。2019年之后,成立了数字故宫领导小组,从采集的标准化建设、采集流程的规范化以及跟社会的合作等方面发力。到目前为止,大概有一百多万件套的藏品有了数字身份证,完成了差不多一半多的数量。

朱鸿文表示,故宫数字文物库在2019年向社会免费开放。第一次开放了5万件,到今天为止有15万件对外开放。据统计,每年差不多有7000万游客或在网上浏览,再加上每年实到故宫的观众差不多2000万,差不多有将近1亿的观众了解故宫文化。

除了线上数字文化的产品,故宫还有线下有数字馆。目前,数字馆已经建设到了第三代,最新的数字馆设在故宫的大高殿,能够实现海量藏品的欣赏、虚拟的策展。

朱鸿文还介绍,故宫最近几年正在做的数字孪生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目前,这个成果已经 初步显现,放在故宫博物院的小程序里,能浏览养心殿和中轴线。她希望这个关键技术能够加持故宫的遗产保护、博物馆的开放,以及对游客、对观众的服务。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