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故事丨绿皮车里的正义之光

爸爸的铁路工作证封皮早已磨出毛边,边角处还留着我小时候用蜡笔涂的歪歪扭扭的 “火车”。翻开证皮,里面夹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

我的铁路故事丨绿皮车里的正义之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0 16: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爸爸的铁路工作证封皮早已磨出毛边,边角处还留着我小时候用蜡笔涂的歪歪扭扭的 “火车”。翻开证皮,里面夹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二十多岁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铁路制服,肩章上的铜扣擦得锃亮,站在鹰潭站的蒸汽机车旁,身后是挂着 “鹰潭 — 上海” 木牌的绿皮火车,笑容明亮得像站台顶棚那盏长明的白炽灯。作为鹰潭铁路局的老客运员,他在绿皮火车上跑了三十多年,最常跟我讲的,是1989年参与打击重大盗窃抢劫团伙的那段日子,每次讲起,都要就着桌上的鹰潭老白茶,佐上两块酥脆的灯芯糕,那是他当年跑车时,常从车站旁的 “李记点心铺” 买的零食。​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鹰潭站,是鹰厦铁路和浙赣铁路交汇的枢纽,特等站的站台总是挤满南来北往的旅客。站外的林荫路上,挑着担子卖鹰潭米粉的小贩穿梭不停,煤炉上的铝锅冒着热气,酸豆角和辣椒油的香味能飘到站台里;拐角的 “王记修表铺” 门口,老掌柜总坐在小马扎上,一边修表一边听广播里的铁路调度消息;还有卖炒货的、缝补衣物的、寄存行李的,各色小摊沿着站台外墙摆成一溜,构成了鹰潭站最鲜活的烟火气。​

那时爸爸值乘上海到福州的377次列车,这趟车要跑十多个小时,车厢里没有空调,夏天像密不透风的蒸笼,车顶的小电扇转起来 “吱呀” 响,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冬天则四处漏风,车窗玻璃上结着冰花,他值夜班时,得裹着厚重的军大衣,还得时不时搓手跺脚取暖。每次跑车前,妈妈都会在他的帆布包里塞两个保温饭盒,一个装着炒青菜和腊肉,一个装着熬得浓稠的米粥,“跑长途饿不得,站上的盒饭贵,还没家里的实在。” 爸爸的制服永远沾着两样东西:一是煤烟,蒸汽机车路过时,煤灰会飘进车厢;二是汗渍,来回巡查车厢时,汗水能把制服后背洇出一大片。“那时跑车全靠脚底板,一节车厢118个座位,来回走一趟就是百十米,一天下来能磨破袜子。” 爸爸总说,客运员的眼睛得像探照灯,既要帮老太太找遗失的包裹,给哭闹的孩子递糖果,还得留意有没有形迹可疑的人,“旅客带着家当出门,咱们得替他们把好关。”​

1989 年春天开始,鹰潭地区的气氛渐渐紧张起来。那年4月,爸爸从上海跑车回来,刚下站台就看见 “李记点心铺” 的李叔蹲在门口抽烟,眉头皱得紧紧的。“昨晚货场又丢东西了,听说少了两箱轴承,值不少钱呢!” 李叔的声音压得很低,手里的烟卷烧到了过滤嘴都没察觉。爸爸心里一沉,他前几天在列车上,刚帮一位从福州来的商人找回被偷的手提包,包里的合同和现金倒是没丢,但包锁被撬得稀烂。​

后来他才知道,那段时间,列车上丢行李的旅客越来越多。有次他在餐车整理旅客遗失物品,光是被撬开的手提箱、背包就堆了半桌,有的箱子里的衣物被翻得乱七八糟,有的则连里面的粮票、现金都被洗劫一空。更让人揪心的是,鹰潭南站货场接连被盗,30多起案子案值高达23万元,那时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23万元对老百姓来说是天文数字。后来连公路上都出现了暴力抢劫,有位拉着板车卖水果的大爷,在去郊区的路上被抢了所有货款,哭着到派出所报案,一时间,鹰潭站周边的居民和常坐车的旅客都人心惶惶。​

铁路公安分处和地方公安很快组成联合专案组,民警们天天泡在货场和车站,排查可疑人员,但狡猾的歹徒像 “泥鳅” 一样滑,采取 “警察来躲、警察走犯” 的战术,民警在货场巡逻时,他们就躲在附近的棚户区;民警一撤,他们就摸黑出来作案。案子拖了一个多月没进展,爸爸每次在站台看见民警们疲惫的神情,都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7 月初的一个雨天,鹰潭下着连绵的梅雨,站台地面满是积水,旅客们撑着伞,小心翼翼地踩着站台边的石板路上车。377次列车刚驶离鹰潭站,车厢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哭喊:“我的包!我的包不见了!” 爸爸赶紧跑过去,只见一位穿着碎花布衫的大嫂抱着个三四岁的孩子,坐在座位上哭得浑身发抖,孩子也被吓得跟着哭。“同志,您别慌,慢慢说。” 爸爸递过去一条干净的手帕,又把自己的军大衣披在大嫂身上,车厢里的风带着雨丝,吹得人发冷。​

大嫂哽咽着说,她是从鹰潭乡下赶去福州给孩子看病的,布包里装着攒了半年的血汗钱,还有医生开的转诊证明。“那钱是借了好几个亲戚才凑齐的,没了钱,孩子的病可怎么办啊……” 爸爸的心像被揪了一下,他蹲下身,仔细查看大嫂的座位:座位底下有枚新鲜的鞋钉印,钉尖朝上,像是鞋底脱落的鞋钉蹭在地上留下的;行李架角落沾着半截蓝色尼龙绳,绳头还带着被扯断的毛边。“这伙人手法跟之前货场失窃的痕迹有点像。” 他突然想起前几天听民警说,货场被盗现场也发现过类似的蓝色尼龙绳,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从口袋里掏出工作手册,用铅笔把鞋钉印的形状、尼龙绳的颜色都画下来,又详细记下大嫂的乘车信息,下车后第一时间跑到车站派出所,把线索交给了办案的张警官。​

从那天起,爸爸成了专案组的 “编外侦探”。他利用值乘便利,悄悄观察车厢里的常客,尤其是那些总在鹰潭南站上下车、行李包沉甸甸却没有托运单的人。每次跑车前,他都会先去 “王记修表铺” 跟老掌柜聊两句,老掌柜眼尖,每天看的人多,知道不少车站周边的新鲜事。有次老掌柜跟他说:“最近总看见三个男的,背着黑色的大包,在南站货场附近转悠,还问我货场晚上几点锁门。” 爸爸把这消息记在心里,第二天值乘时,果然在377次列车上看到了这三个男子,他们坐在车厢连接处,不跟人说话,眼神总往旅客的行李上瞟。爸爸假装给他们递热水,趁机留意他们的鞋子,其中一个人的鞋底,正好缺了枚鞋钉,跟大嫂座位下的鞋钉印完全吻合。他赶紧把这几个人的体貌特征、座位号都记下来,下车后立刻报给了张警官。​

那时列车广播里常提醒旅客看管好财物,爸爸每次播报都特意加重语气,“请各位旅客保管好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特别是现金、车票和证件,如有异常情况,请及时联系列车工作人员。” 播报时,他的眼神会扫过车厢每个角落,像是在跟旅客传递安心,也像是在对暗处的歹徒警告。有次一位老奶奶因为担心行李被盗,全程抱着装着退休金的布包,连饭都没心思吃。爸爸看在眼里,把自己的饭盒递给老奶奶,又跟她聊起家常,“您放心,有我们在,肯定不让坏人得逞。” 老奶奶感动得直抹眼泪,“你们铁路职工真是好人,比亲人还贴心。”​

7 月25日,歹徒更是嚣张到在南站货场盗走 16只汽车轮胎 “示威”。那天爸爸休班,本想陪我去鹰潭公园玩,前几天我跟他撒娇,说想去看公园里的猴子。早上他刚帮我梳好小辫子,准备出门,单位的电话就打来了。“有紧急任务,需要你去377次列车配合侦查。” 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爸爸二话不说,拿起帆布包就往外走,临走前摸了摸我的头,“乖,等爸爸忙完,下次一定带你去公园。”​

原来专案组通过特情人员摸到线索,歹徒可能要在377次列车上转移盗来的轮胎,需要熟悉车厢环境的职工配合侦查。爸爸主动请缨,换上便衣,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一条灰色长裤,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旅客。他端着个装满热水的搪瓷杯,杯身上印着 “鹰潭铁路分局” 的字样,在车厢里来回走动,假装给旅客添水,实则留意那几个可疑男子的动向。遇到需要记线索时,他就悄悄把信息记在掌心,比如 “3号车厢连接处,男子穿黑色夹克,手里攥着蓝色尼龙绳”,等走到车厢角落,再赶紧抄到工作手册上。​

转机出现在7月29日。专案组掌握了歹徒要在白露乡的一家摩托车修理店销赃轮胎的消息,决定当天实施抓捕。爸爸的任务是在车站广场维持秩序,防止歹徒乘火车逃窜。那天清晨五点多,天刚蒙蒙亮,他就骑着自行车往车站赶,路过 “李记点心铺” 时,李叔已经开了门,看见他就喊:“老张,要不要来块灯芯糕?今天刚做的!” 爸爸摆摆手,“下次再吃,今天有急事。” 李叔笑着把一包灯芯糕塞进他的口袋,“拿着,垫垫肚子,别饿坏了。”​

到了车站广场,爸爸特意穿上最旧的制服,这件制服的袖口已经磨破了,他觉得这样更像个普通的值班职工,不容易引起歹徒注意。他混在旅客中,一边帮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找候车区,一边留意有没有形迹可疑的人。上午十点多,远处突然传来几声清脆的哨声,那是专案组约定的抓捕信号!爸爸立刻绷紧神经,目光扫过站台入口。很快,两个男子慌慌张张地从广场东侧跑来,头发乱蓬蓬的,外套都没穿好,直奔站台方向。​

“同志,车票看一下。” 爸爸立刻上前拦住他们,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心里却做好了应对准备。其中一个高个子男子眼神躲闪,支支吾吾地说:“没…… 没买票,我们就是来送人的。” 另一个矮个子男子则想绕开爸爸,往站台里冲。爸爸见状,顺势抓住高个子男子的胳膊,他年轻时在部队练过擒拿,手上很有劲儿,高个子男子挣扎了几下,根本挣脱不开。很快,办案民警赶了过来,将两个男子制服,从他们身上搜出了还没来得及转移的赃款。​

后来爸爸才知道,这伙以 “波聂” 为首的团伙,一共有八个人,都是鹰潭当地无业人员,他们熟悉鹰潭地区的铁路、公路路线,白天藏在白露乡的棚户区里,晚上就出来作案,在货场偷铁路物资,在列车上偷旅客行李,甚至在公路上拦路抢劫,铁路公路来回切换,以为这样就能躲避打击。可他们没想到,不仅有民警日夜追查,还有爸爸这样的铁路职工、“李记点心铺” 李叔这样的普通市民帮忙留意线索,最终还是栽在了公安和群众织就的天罗地网里。​

破案那天,鹰潭站的广播里播报了案件告破的消息,候车室里的旅客们纷纷鼓掌,有位提着篮子卖鸡蛋的大娘,特意走到爸爸身边,塞给他几个热乎乎的茶叶蛋,“同志,多亏了你们,以后出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还有位常坐377次列车的大爷,拉着爸爸的手说:“我上次在火车上丢了老花镜,还是你帮我找回来的,你们铁路职工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这下出门终于能踏实了!”​

案件告破后,爸爸收到了铁路公安的感谢信,信纸是淡蓝色的,上面盖着鲜红的公章。他把信折得整整齐齐,夹在工作手册的最后一页,从不跟人炫耀。倒是有次清理旧物,我翻出他当年的工作手册,里面除了记着旅客遗失物品,比如 “7月5日,377次列车,5号车厢,旅客遗失黑色皮包,内有粮票20斤”,还有几页密密麻麻的线索记录,甚至画着歹徒可能藏身的白露乡村落草图,线条歪歪扭扭,却标注得很详细。手册末尾,爸爸用钢笔写着一句话:“旅客把信任交给铁路,我们就得把安全还给旅客。”​

如今鹰潭站早已换了新貌,蒸汽机车变成了飞驰的复兴号,绿皮火车也大多被空调列车取代,站外的林荫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李记点心铺” 和 “王记修表铺” 虽然还在,却也翻新了门面,用上了电子收款码。但爸爸总爱带着我去老货场走走,那里还保留着几段旧铁轨,铁轨旁的老水塔上,“鹰潭南站” 的红色字样虽然褪色,却依旧清晰。​

每次站在旧铁轨旁,爸爸都会指着远处的高铁站,跟我讲当年的故事:讲帮大嫂找回救命钱后,大嫂后来寄来的感谢信,信里还夹着张孩子康复的照片;讲跟专案组民警一起排查线索时,民警们给他带的热包子;讲案子破了那天,“李记点心铺” 的李叔特意做了一大盘灯芯糕,分给车站的职工和民警。“1989年那阵子虽然苦,天天跑车累得倒头就睡,但心里踏实。” 爸爸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满满的自豪,“从那时候我就明白,铁路工作不只是开关车门、报站检票,更是守护千万家庭的平安,守护这车站内外的烟火气。”​

爸爸的青春,留在了轰鸣的绿皮列车上,留在了鹰潭站的晨光暮色里,留在了那些帮旅客找行李、递热水、记线索的平凡瞬间里。那些藏在绿皮车厢里的坚守与勇敢,那些跨越铁路与地方的协作与信任,那些混杂着米粉香、灯芯糕甜的烟火气,就像鹰潭站永远亮着的信号灯,在岁月里闪耀着正义与温暖的光芒,也教会了我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就像爸爸常说的,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不平凡的事,守护好身边的人,就是守护好生活里最珍贵的光。

(作者:王蓓)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