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故事丨铁轨蜿蜒处 是家与国

每逢佳节,心便如同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线的另一端,系在故乡。这个国庆又逢中秋,金黄的底色不仅铺满了田畴山野,也染透了游子的归心。

我的铁路故事丨铁轨蜿蜒处 是家与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0 14: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每逢佳节,心便如同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线的另一端,系在故乡。这个国庆又逢中秋,金黄的底色不仅铺满了田畴山野,也染透了游子的归心。我的行囊简单,心情却厚重,目的地是那座位于完达山麓的小城——桦南。而连接我与故乡的,是那再熟悉不过的钢轨,是那趟从佳木斯开往桦南的4172次列车。

佳木斯火车站,这座历经风雨的老站,如今早已焕然一新。宽阔明亮的候车大厅里,人流如织却秩序井然。电子大屏上滚动着车次信息,清晰而精准。空气中不再有往日那种混杂着泡面味与汗味的焦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容与期盼的氛围。验票、安检、上车,一系列流程顺畅高效。踏上列车的那一刻,脚下是柔软的地毯,耳边是温柔的广播,车厢内温暖如春,窗明几净。

找到靠窗的座位坐下,列车平稳启动,几乎感受不到惯性的拉扯。窗外,佳木斯城区的景象开始缓缓后移。我的思绪,却不由得飘回了十多年前。

那时的“小火车”,是名副其实的“绿皮车”。夏天,车窗可以抬起,裹挟着煤灰颗粒的热风呼啸而入,吹得人头发凌乱,满脸尘垢;冬天,车厢衔接处寒气逼人,尽管有简陋的供暖,但依旧冻得人手脚发麻。从佳木斯到桦南,不到八十公里的路程,要“咣当咣当”地晃上近两个小时。车厢里,挤满了扛着麻袋的乡亲、大声聊天的旅客,混杂着烟草、汗水和各种食物的气味。那是一条充满烟火气却也略显漫长的“囧途”。

而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了记忆。眼前的动车组列车,安静、平稳、迅捷。车厢内,有低声交谈的家人,有戴着耳机看视频的年轻人,有安静阅读的旅客。曾经的喧嚣与局促,已被如今的舒适与宁静所取代。不过四十多分钟,列车广播便提醒:“桦南东站快要到了。”这速度的提升,何尝不是时代飞奔的缩影?这条短短的铁路线,如同一把时代的尺子,精准地度量出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巨变,映照着铁路乃至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列车飞驰,如同一支在锦绣画卷上滑动的笔。我将目光投向窗外,这是一幅动态的、充满生机的长卷。

秋日的阳光,为万物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昔日铁路沿线低矮的平房、杂乱的电线杆,已被一片片规划整齐、外观靓丽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所取代。更远处,广袤的三江平原上,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广袤的田野里轰鸣作业,将沉甸甸的稻谷卷入仓中,描绘出一幅壮丽的丰收图景。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工业园区和标准化厂房。我知道,那其中有桦南知名的南瓜籽加工厂,有先进的冶金材料企业。这条铁路,早已不单单是运送旅客的通道,它更是经济动脉,将“桦南紫苏”、“桦南南瓜”等地理标志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也将外部的资金、技术与理念引入这片黑土地。它见证着沿线千行百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辉煌成就。车窗外的风景,是流动中国的缩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直观、最生动的表达。每一帧掠过的画面,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活力与希望。车厢虽小,却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流淌着人间的温情。我的斜前方,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她似乎对面前的电子票证显示屏有些不知所措。一位年轻的列车员见状,立刻微笑着蹲下身,用轻柔的语调,一步步教老人如何查看座位信息。老人学会后,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孩子般的笑容,连声道谢。列车员姑娘摆摆手,轻声说:“大娘,您坐稳,有事随时叫我们。”这简单的一幕,没有惊天动地,却如秋日暖阳,温暖人心。

车厢连接处,一位年轻的母亲正轻声安抚着有些哭闹的孩子。旁边一位中年女士从包里拿出一颗糖果,微笑着递过去,孩子立刻破涕为笑。一位小伙子主动将沉重的行李箱帮一位老人放上行李架,换来一声真诚的“谢谢”。这些细微的文明之举,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车厢里和谐的空气。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因拥挤而产生的焦躁与摩擦,而是有序乘车下的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的自觉行动。铁路职工耐心细致的服务,旅客之间自发互助的善意,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旅途中最美的文明风尚。这风尚,让冰冷的钢铁巨龙,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车轮有节奏地叩击着铁轨,发出悦耳的声响,像一首古老的催眠曲,又像时光流逝的脚步声。这声音,于我而言,熟悉得刻入骨髓。

它让我想起少年时,每个周末乘坐这趟火车往返于家和城里的中学。车厢里,挤满了和我一样怀揣梦想的同龄人。我们在摇晃的车灯下背诵课文,在“哐当”声里分享着青春的烦恼与秘密。那时,这条铁路是通向知识、通向远方的希望之路。

它让我想起上大学后,每次寒暑假归来。当列车广播里响起“桦南”这个亲切的地名时,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站台上,总有父母翘首以盼的身影;而每次离家返校,又是在这里,带着满满的乡愁和父母的叮咛,踏上求学的旅程。那小小的站台,承载了太多成长的悲欢与离合。

这条铁路,像一根坚韧而绵长的丝线,将我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节点——求学、工作、离家、归乡——都紧密地串联起来。它不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情感的纽带,是记忆的载体。车轮滚滚,碾过的是岁月的痕迹,承载的却是不变的乡情。在这金秋时节,在这象征团圆的节日里,这份情感因铁路的便捷而变得更加浓烈、触手可及。

思绪流转间,列车已开始减速。“旅客朋友们,桦南站到了……”广播里传来的乡音,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车停稳,门开。踏上站台,秋日清冽而熟悉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稻谷清香和泥土气息。出站口,人头攒动,我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奋力招手的父亲和笑容满面的母亲。没有过多的言语,一个拥抱,一句“回来了”,便足以抵过万语千言。

回望身后,那列完成使命的列车静静地停靠着,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柔和的光。很快,它将载着另一批归心似箭的人们,驶向下一段温暖的旅程。

从佳木斯到桦南,这短短的76公里,在共和国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中是如此微不足道。但于我,于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出行者而言,它却是一段充满温度与故事的归途。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个人的幸福旅程,正与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同频共振;每一个小家的团圆美满,正是新时代中国繁荣昌盛的最温暖注脚。

那铁轨蜿蜒的尽头,是家,亦是国。而我们,都是这伟大时代、这流动中国最幸福的见证者与亲历者。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