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9日电 在9日上午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上,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主任刘洋发表了题为《以人工智能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正是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
刘洋表示,十八大以来,文物信息化纳入国家文化安全与数字文化建设核心议程,并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加速构建一套日趋完善的政策体系与标准规范。从法律保障到标准支撑,从宏观规划到具体实践,中国已构建起 “顶层设计 — 制度保障 — 技术落地” 的完整政策链条,为我们在数字时代全面“赋能文明记忆”、共创“共享数字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实践路径。
中国文物信息化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建设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支撑体系日益完善。 我们已初步构建起以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为中枢,以山西、山东、陕西、四川等省级或区域性文物数据中心为节点,以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湖南省博物院等重点文博单位信息化设施为前沿的文物数字基础设施架构。二是数字资源成果丰硕,文明数据价值高效转化。通过持续实施馆藏珍贵文物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一系列重大国情国力资源调查项目,我们基本建成了覆盖不可移动文物与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国家文物基础数据库,数字资源总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刘洋表示,信息化应用在关键领域催生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推动着工作范式发生系统性变革。 一是智慧博物馆建设迈上新台阶。二是预防性保护与科技安全能力实现新突破。三是管理服务效能得到新提升。 信息化以其渗透性强、覆盖面广、带动力大的特点,正深刻重塑着文物工作的理念、模式和方法。
刘洋表示,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肩负着以信息化手段守护、传承与展示中华文明遗产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