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研究院院长袁媛发表主旨演讲

阿里研究院院长袁媛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

阿里研究院院长袁媛发表主旨演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8 12: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8日上午,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论坛以“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重点探讨了推动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方向与路径。本次论坛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承办,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西湖大学、浙江省数字经济联合会、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协办。阿里研究院院长袁媛发表主旨演讲。

阿里研究院院长袁媛发表主旨演讲。

全文如下:

袁媛:感谢诸位领导和专家,今天有幸能够跟大家分享,我今天会讲生成式AI给软件带来的改变。

但是在讲今天AI改变软件之前,我们先看一看人类发展上是怎么使用工具的,如果把时间轴拨到260万年前,我们有最早的工具就是像这样子的石器,我们运用石器把这些工具当作人类肢体的延伸,在物理上拓展我们力量,增加我们活动的范围。

再往后,我们工具丰富了,我们有了传统的机器、有了硬件,能够补足和加强我们的能力,但是它可能还会有一个限制,就是它一生下来就固定了,虽然能够大范围地提升人类的能力,但是有一个天然的限制,这个时候我们来看,软件可能是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最好的工具。

为什么这么说呢?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这一点。

一是继承。我们会说为什么EDA软件这么重要,因为它不只是代码,它封装了人类大量在芯片领域工艺制作和规则本身,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让我们有更好的基础前做EDA的设计。

二是成本。软件成本是一次编辑无限运行的,本身边际成本为零。还有一个被我们忽视掉的就是协作的成本,今天来这个会场,当我们拿出手机叫车,当我们在电商平台上给自己购买商品,这个时候软件已经在帮我们和大量的生产者、物流、交通发生了交互,其实在协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降低多个生产主体之间协同生产的成本。

三是延伸和演进。之前我们说硬件非常好,但是发布下来就固定了,但是软件有一个很大的不一样,软件是工具,但是它还可以改造工具,它可以让之前的硬件和机器变得更好,变得能够向前进步,这其实是软件为什么能够大幅提高人类的生产率。

除了是工具本身,其实软件还使得我们能够有一个全新的生产的范式,我们把它高度概括为四个字就是“敏捷试错”。软件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近乎于零的成本,无限次修改和进行迭代优化,当一个错误的成本可以为零,当错误的时间被缩减到无限的短,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发觉错误不重要了,我们就可以尽可能地利用我们的算力把所有构思都试验一遍。当我们不知道一个车是什么形式的时候,传统的范式是一定要先去设计一个完整车的图纸,然后再有对应的有人造轮子,有人造轮构,有人造车壳,有人造座椅,再把它拼装起来。但是现在如果我不知道怎么是一个最好的车,我可能先造一个滑板,由这个滑板再到单板车,再到自行车,最后再到车。这个过程中谁说了算呢?没有人说了算,而是数据说了算,所以前面江老师所说的,我们的世界在由数据驱动创新,背后是有软件开发逻辑和生产范式的转变构造的,让我们拥有了敏捷,有了迭代试错的机制。

我们再来看AI对于软件带来的改变,AI某种意义上是软件的高阶形态,但是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浪潮,软件受到了冲击是首当其冲的,我们把它高度提炼了一下,软件在这个大潮当中会有以下三项改变,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到底变在何处。

其一,软件是人类可以拥有的最好工具,现在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情况下,软件可能不再仅仅是工具了。

左边这张图是在今年的关税战以后,我们从4月-10月看了阿里在AE跨境电商平台上增长最好的品类就是割草机器人,这个割草机器人有什么优势呢?它并不是全新的产品,但是用了全新的模型,过去的割草机器人是要借助硬件传感器,就是激光雷达的作用,但是会有问题,就是识别度低的话,在割草的时候可能对路况不那么清楚,尤其是在欧洲的时候会碰到割到刺猬,这个对环境有影响。但是如果提高激光雷达的性能,成本又会上升,中国机器人厂商做了一件什么事呢?他做了用特斯拉、小鹏汽车一模一样训练方法,端到端的训练,用我们的大模型识别路况,避免草场上的各种障碍,包括刺猬这样的小生物。驾驭机器人的并不是人类,而是什么呢?而是模型,也就是说软件不仅是工具,它还可以驾驭其他的工具。同样,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从生成代码到对话未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再来看软件本身的生产过程的时候,我很自豪地用了阿里的通义灵码,就是编码Agent,它可以描述需求,然后再由Agent操控各种编码的工具去完成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完成了30亿行代码的编辑。

这背后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谁在使用工具,不是人类在使用工具,是模型、软件在使用工具,在开发软件本身。我们的软件生成的范式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我们人类使用工具的方式可以由软件代为行驶了。

这种情况下,软件过去都认为是有一定的专业门槛的,是程序员的产品,但是现在如果用了这些生成式编码助手之后会产生什么变化呢?我们举两家企业做对比,一家是我们自己,我们的阿里云是典型的科技企业,我们可以看到在代码生成和研发效能提升上有一个很显著的成效。

(如图)右边这个更有意思,这是一家广东农牧业的龙头企业,是全中国最大的养猪大户温氏集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心目中的传统企业,他跟阿里云这样的企业取得近乎同等软件开发效能的提升。我们得出两个结论,在使用了新型智能工具之后,当研发的门槛显著降低,并不是只有科技企业从中受惠,而是产业里面的千行百态,哪怕是大家项目中养猪养鸡的企业也可以获得数字技术的增量。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过去阿里云经常招的是两类人,一类是行业专家懂技术,还有一种是技术专家懂行业,这两类人都很难招,但是在数字化进程当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要理解需求,再把需求转化为技术生产的说明,带领一大堆码农完成这些数字化的转型。但是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工具,你可以通过对话实现编程之后,这两类人都可以没有了,谁来实现?就是像这些农牧业传统企业当中的领域专家自己完成编码的工作,那我们产业创新进程和数字化转型的效率将极大提升,这是生成式软件带给我们非常大的转变。

三是中国在软件产业当中的地位。中国制造是全球知名的,但是中国的软件在全球没有那么大的声量,大家不一定能够想到我们。

(如图)左边这张图是前几天黄仁勋在GTC大会上说全球AI模型的下载量,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两个中国模型,黄色的是通义千问,紫色的是DeepSeek,这两个模型占到了全球下载量非常重要的比重。当这些下载之后,它就会转化为全球软件再一轮的生产力,因为大家下载的模型除了学习AI本身,更多的是把它转化成在千行百业中的应用。另外一个数据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在开源的生态体系当中,中国已经成为不管是开源的贡献度,还是开发者的数量,仅次于美国的非常重要的力量,中国AI的模型和中国AI的开发者,在全球同时发力,那它带来的是什么?是下一轮软件本身的变革就在这两个强驱动下产生。

我们再来看一看,当软件面临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潮之后,可能我们会更加欣喜地看到,能够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就是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通过软件——我们人类拥有的最好的工具,跨过中间的海洋,让我们能够达到沧海对面的彼岸。

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