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气候行动CATI指数发布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京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显示中外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正在步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但地缘及贸易纷争和全球治理弱化带来了不利影响。

2025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气候行动CATI指数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7 16: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7日电 2025年11月6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京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显示中外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正在步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但地缘及贸易纷争和全球治理弱化带来了不利影响。报告建议各界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创造新的约束激励机制,在提升供应链绿色韧性的同时,助力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危机。

在对23个行业的800家中外企业的评价中,一批中外品牌因出色表现脱颖而出。阿迪达斯、富士康、彪马在CITI指数和CATI指数评价中均名列前三名,显示出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和强大的执行能力。耐克、Primark、戴尔、马莎百货、Inditex、立讯精密、思科、苹果跻身两个指数前十。这是IPE连续十二年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报告,也是连续八年开展供应链气候行动指数年度评价。

2025年绿色供应链暨企业气候行动论坛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办,并得到能源基金会和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等机构支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丹麦工业联合会、绿色江南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以及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供应商企业的高管,参与论坛发言和研讨。

2025年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也是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效,而中国坚定落实"双碳"承诺,持续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然而,全球气候形势依然严峻,碳排放总量不减反增,更多地球边界面临突破。地缘和贸易纷争加剧,直接影响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一些先发区域的指数得分也首次出现下降。

在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坚定落实气候承诺,通过与国际接轨"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和上市公司披露指引等,为在华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更多确定性。大中华区企业进步显著,富士康、立讯精密、鹏鼎控股、安踏体育、华为、维他奶国际、隆基绿能、李宁、科森科技、联想集团、TCL实业等11家企业进入CITI指数 TOP50。

吉利汽车、华硕、恒隆地产,以及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TCL中环、协鑫科技等5家中国光伏企业,跻身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TOP 50行列,上榜数量均创新高。这体现了以新能源企业为代表的大中华区企业,在开展企业及产品碳核算,以及气候披露方面取得进展。

CATI指数评价发现,大型企业气候信息披露逐步实现常态化,核算和披露范围1&2(自身运营)和范围3(价值链)碳排放数据的企业分别达到88%和60%。150家企业披露产品碳足迹,其中超过60%为中国企业,显示《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引导企业关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Primark、立讯精密、富士康、安踏、戴尔、太吉等37家企业积极赋能供应链降碳,推动逾3100家供应商开展工厂层级碳数据披露,同比增长10%,范围1&2排放总计69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1298家设定了碳减排目标,承诺减排量达85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扩张的基础上,820家供应商披露的绿电使用量达608万兆瓦时,相当于356万吨温室气体减排量。

CITI指数评价发现,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控成为企业普遍共识,近八成企业披露环境合规与改善进展。中外企业与联采平台推动逾2000家供应商通过蔚蓝地图披露环境问题或整改情况,逾3400家供应商通过PRTR表单,测算披露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同比增长22%。700家供应商连续四年披露的PRTR数据显示,一些纺织与皮革、IT/ICT行业企业的水资源管理初见成效:2024年供应商万元产值水耗平均值较2021年分别下降了15%与18%。

2024年以来,IPE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启动"汽车 / 房地产钢铝供应链脱碳研究",旨在推动汽车和房地产企业从测算和披露钢铝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入手,设定和披露减排目标,承诺并逐步扩大低碳排放钢铝材料的采购规模。研究显示汽车与地产行业低碳采购初现端倪:梅赛德斯-奔驰、吉利汽车等11家车企设定钢材减排目标;极星、通用汽车等8家设定铝材减排目标。30家车企开展低碳排放钢铝的采购试点。恒隆地产、太古地产等4家房企开始在示范项目中优先采购低碳建材。

为推动企业关注并降低物流活动的碳排放,IPE还在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的支持下,构建了货主企业绿色物流CATI指数评价体系。首期评价显示,一批领先企业开始逐步构建绿色物流体系。其中,彪马、惠普、Tesco 等11家企业设定提升新能源货车使用比例等目标,38家探索通过多式联运、降低空载率等方式提升货物运输效率,12家开始推动供应商核算物流活动碳排放或披露减排行动进展。

尽管进展颇为显著,但中外企业供应链环境管理和气候行动的"承诺"与"落实"之间仍存在差距。超过四成公开承诺绿色供应链建设的中外企业,尚未披露绿色采购进展。因一些地区的政策转向,部分跨国企业选择暂不披露年度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超六成企业未能有效推动供应链碳管理,仅5%推动供应链气候信息披露,供应链实测数据仍未被链主企业充分应用。通过订单激励等方式赋能供应商使用或投资绿电的链主企业仍是少数,供应链绿电消纳比例仍偏低。 企业对于生物多样性等新兴议题的关注程度仍处于起步阶段。构建可追溯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仍面临上游供应链信息收集的挑战。对于绿色溢价缺乏支付意愿,仍是阻碍上游高碳环节脱碳以及塑料等材料分类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的关键瓶颈。

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弱化、塑料等全球公约达成受阻的条件下,报告倡议各界凝聚共识,完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公众/消费者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通过政策、法律、标准的完善和公民、消费者行为改变,共同破解绿色溢价这一核心难题,为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注入新动力。

报告同时建议企业深化行业脱碳路径和技术研究,加强供应商能力建设,通过充分的环境信息披露构建与利益方的信任,接受社会监督;建议主管部门持续完善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的顶层设计,构建有利于企业落实绿色生产和供应链低碳转型的政策环境;建议金融机构引导资金流向更加绿色低碳的项目,同时为高碳排放产业低碳转型中大规模、长周期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填补融资缺口。

来自政府、品牌企业、供应商、第三方服务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责任编辑:何思】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