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外测温仪再贴近点电缆井壁,再确认下这处接头的温度数据。”11月3日,在安徽省怀宁县工业园区熊山路旁,国网安徽怀宁县供电公司园区中心供电所运维人员李为久和同事在一处电缆井旁迅速确认隐患点。放在两年前,他们根本无法如此轻松、精准地获取。
怀宁县作为皖西南新兴工业县,十年间,用电量增长翻了一番,现有高压电缆总长突破65.31公里,其中8公里为直埋敷设。这些深埋于地下或建于电缆井的“电力血管”,承担着怀宁县工业园区80%的工商业用电负荷。
地下管网的安全运行,是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线”。长期以来,无论是供水、排水管网,还是燃气、热力管网,乃至承担电力传输重任的高压电缆管网,其巡查工作都高度依赖人工。这种传统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于埋于电缆井中的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存在明显的“盲区”。
破解这一难题,科技是唯一的出路。国网安徽怀宁县供电公司在梳理历年运维数据时发现,部分高压电缆故障发生在深埋地下、人工难以触及的区域,维修难度很大。为了实现对电缆中间接头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该公司主动对接高校,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在园区中心供电所进行“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内部状态检测装置”试点。
2024年5月,首个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内部状态检测装置在怀宁县工业园区地下电缆线路上正式投用。该装置可实时监测电缆中间接头的温度、局部放电量、绝缘电阻等关键指标,一旦检测到指标异常,运维指挥中心会立即发出预警,并自动定位故障位置,推送维修工单至园区中心供电所巡检人员的手机终端。
下一步,国网安徽怀宁县供电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检测装置在怀宁县工业园区覆盖范围。同时,在研发新一代检测装置,增加湿度、腐蚀度等检测参数,进一步提升设备的智能化水平,让地下电缆的“健康状况”更透明,为电力安全运行筑起更坚实的科技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