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 金融“活水”助农增收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5-11-04 16:24
2025-11-04 16: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如何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驻张汉楼村第一书记郭文华与村“两委”密切配合,全面掌握村情民意,引金融“活水”,发展产业,助农增收,让张汉楼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王慧星 郜敏 刘文光

10月的太康,空气里处处弥漫着谷物的清香。

“有了烘干房和烘干设备,今后俺种植的菊花售价一定会高出不少。”10月30日一早,看着工人将采摘好的菊花送进烘干房,背脊微微佝偻的张林鹏,脸上洋溢着笑容。

今年42岁的张林鹏是太康县独塘乡张汉楼村村民,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几年前,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靠种植菊花、金银花等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但由于菊花、金银花随采随卖,没有深加工,附加值一直不高。今年,张林鹏想购买烘干设备,无奈手头资金不够。

今年9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驻村第一书记郭文华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个情况,很快帮助张林鹏贷了10万元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利息低,无须担保。”张林鹏说,他用这笔钱买了烘干设备,盖了烘干房。“菊花、金银花经过烘干后价格提高,收入增加,日子更有奔头喽。”张林鹏眉开眼笑。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和重要支撑。农村地区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制约了乡村振兴发展。如何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2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党委选派分行金融部高级主管郭文华,到张汉楼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驻村后,他从群众生活、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出发,深入群众家中,与农户座谈,向村民征求发展致富“金点子”。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郭文华最终详细掌握了该村的第一手资料,并据此为张汉楼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引金融“活水”,发展产业,助农增收。

“整村授信”是破解农户发展产业“融资难、融资慢”难题的第一步。今年3月,在省行党委的指导下,张汉楼村全面启动“整村授信”工程。“这一工程通过批量授信、普惠金融服务下沉,以及信用赋能等方式,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有效激活了村子发展的内生动力。”郭文华说。

张汉楼村有种植辣椒的历史,辣椒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37岁的村民王克锋一直从事辣椒收购,受益于“整村授信”,他成功获得50万元资金支持。他利用这笔资金盖厂房、买设备,圆了多年的经营梦。如今,他还成立了辣椒收购助民合作社,上马了2条泡椒、辣椒酱生产线,产品远销四川、重庆、河北等地。

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王克锋还与张汉楼村及周边5000多名农民签订了辣椒收购合同,实行订单种植,让椒农不出地头就能把辣椒卖个好价钱。

如今,在张汉楼村,受益于金融授信政策的农户共有20多户,他们根据自身实际,融资贷款,通过发展床垫加工,辣椒、粮食种植收购,以及鸡鸭羊养殖等实现持续增收致富。

此外,郭文华还多方奔走,为村里协调来60万元资金。“我们准备拿出50万元用于村道加宽。另外10万元,为村民打机井,补齐村灌排工程基础设施短板。”张汉楼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光说,“目前工程所有程序都已走完,马上开工!”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