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3日电 10月30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国际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作为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核心平行论坛,本次会议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 (UNITAR) 支持,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领导力发展中心与中国国际教育交流研修学院联合承办。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已累计选派3000余人赴10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未来将推进"AI+教育"改革,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多边外交司司长拉比・哈达德通过视频强调,为适应AI时代需求,期待和各高校携手,共建人才培养桥梁。UNITAR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领导力发展中心已开发人工智能治理、国际组织职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课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指出,AI在多边外交中可提高谈判效率、优化监管流程;并以"无障碍图书联盟"展现其数字技术潜力,同时警示AI存在的转录误差、隐私泄露等风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聚焦AI对教育与文化的"双刃剑"效应,指出全球仍面临4400万教师短缺的挑战,呼吁制定AI伦理准则,守护文化多样性。
在专题环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高级合作伙伴官员谢槟缘表示,亚投行正致力于AI时代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电信联盟青年事务官员杜诺拉・奥拉达波介绍了国际电信联盟"青年领导力培训计划"等人才项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高级项目经理毛天羽展示了"中小企业贸易学院"在线平台成果;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项目官员严金江提出数字技能转型、坚持包容与性别平等视角、加强伦理能力建设等培养方向。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领导力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高玲介绍了"国际组织科研实习实训项目"。该项目整合国际组织课题库与全球实训基地资源,构建"战略-驱动-支撑"三层协作机制——以院长联席会议搭建对话平台,以案例征集促进经验共享,以学习网络链接国际课题,有效推动学术成果向实践能力转化。
在"跨界对话"和"校长圆桌"环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强调中美应在AI监管与绿色能源领域加强合作;来自南京审计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山东大学、英国华威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校长代表们介绍了AI时代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行动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