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在马蹄寺读懂文明的双向奔赴

近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张掖肃南马蹄寺,看祁连风光,品千年壁画。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在马蹄寺读懂文明的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2 08: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张掖肃南马蹄寺,看祁连风光,品千年壁画。

马蹄寺石窟坐落于祁连山北麓,作为河西走廊三大艺术宝窟之一,1600余年的历史中沉淀了2500平方米的壁画瑰宝。它始于十六国北凉时期,历经北魏至明清等朝代,七大石窟群的壁画构成了一部连贯的 “壁上史诗”,填补了麦积山以西、敦煌以东的佛教美术空白。

马蹄寺石窟。

历经千年风霜,马蹄寺石窟的壁画与塑像面临酥碱、空鼓等病害威胁,而AI技术正为这份文明遗产注入科技守护力,是马蹄寺石窟保护与传承的 “数字桥梁”,让千年壁画摆脱时空与损耗的束缚,实现从物理守护到智能活化的跨越。

马蹄寺石窟外景。

依托马蹄寺数字化保护项目的技术基础,AI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数字近景摄影等技术,对金塔寺东窟、西窟等重点洞窟的壁画、塑像进行高精度采集。通过捕捉颜料肌理、线条细节甚至底层画稿,已形成海量原始数据,构建起完整的 “数字基因库”,让易风化褪色的壁画实现 “永久保存”。

马蹄寺景区三十三天石窟。
马蹄寺石窟景区的塔尔梁上两座白塔。
马蹄寺景区里裕固族姑娘介绍当地民族服饰文化。

AI不仅守护着壁画的物理形态,更解锁了文化传承的新可能。它让多元交融的文明密码被更精准地解读,让丝路文化的印记被更广泛地传播。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