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中国艺术家沈伟在湖南省第一次握起毛笔,年仅七岁的他尚不知,这一刻将开启一段横跨半个世纪的艺术旅程。
如今,在纽约的深秋里,沈伟静坐一隅,凝视着四位美国舞者在巨幅画布上穿梭。他们的身体化作流动的笔锋,在画布地面上倾泻线条——每一次旋身、转步与滑行,都以颜料留下轨迹,将舞蹈与绘画合为一幅正在呼吸的作品。
身兼编舞家、舞者、导演与视觉艺术家多重身份的沈伟,正在这场由纽约卡托纳艺术博物馆(Katonah Museum of Art in New York)与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波坎提科中心(The Pocantico Center of the Rockefeller Brothers Fund)联合呈现的展览中,将自身多元的艺术面向巧妙交织成一体。
“我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几十年,从戏曲、绘画、书法到后来的舞蹈。中国文化的美感,是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东方气质。”沈伟说,“来到西方国家之后,我又渐渐了解了西方文明的审美,它的绘画、舞蹈、音乐、电影、歌剧。我同样深爱这两种文明。它们都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声音、图像与身体。我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身份,它既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又与西方文化紧密相连。我相信未来,东西方将融汇为共同的人类文明。”
在卡托纳艺术博物馆的“沈伟:静止/移动”(Shen Wei: Still/Motion)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沈伟早期的《音乐与动作》(Music and Movement)以及《书法笔触》(Calligraphy Brush)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更为抽象,以身体内在气的流动、音乐的脉动与舞步的韵律,通过笔或身体在画布上呈现。他的绘画与其舞蹈训练、与其书法根源,密不可分。
有些作品旁还配有可扫描的二维码,能让观众直接聆听启发他创作该幅作品的音乐。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波坎提科中心的展品,则聚焦沈伟的最新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以抽象化的山水表达精神性与心灵景观,延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观念。
“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与波坎提科中心合作。”卡托纳艺术博物馆馆长兼首席策展人云翠兰(Michelle Yun Mapplethorpe)表示。她说,这场展览与合作筹备多年,如今终于水到渠成,“是再自然不过的契合”。
除了视觉艺术的呈现,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与波坎提科中心还邀请沈伟进行舞蹈驻地创作。他正于此期间构思并排练一部为美国舞蹈节(American Dance Festival)特制的新作品。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绝佳机会,让两个展览场馆共同呈现沈伟的艺术全貌——不仅是视觉艺术,也包括表演艺术。”云翠兰说。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旗下的波坎提科中心是一所坐落于洛克菲勒庄园幽静林地中的非盈利艺术机构。步入其展厅,沈伟最新创作的《蓝色悬浮》(Suspension in Blue)系列率先映入眼帘。这批以丙烯绘制的作品灵感源自他舞蹈技术体系中一项核心训练——“自然身体发展”。
展厅的挑高屋顶下,2023年的全新水彩系列《心景》(MindScape)徐徐展开,以更明亮的呼吸感与空间的光线相互映照。《反应元素》(Reflected Elements)系列的八幅作品则来自沈伟在疫情期间滞留巴黎的那段时光。他在孤独的城市中创作出一种以金棕色为基调、融合抽象自然形态的新技法,灵感取自北宋的山水画传统。
“他最新的《心景》作品呈现出更柔和的色调,以及更精微的水彩感性。”波坎提科中心策展人卡特丽娜·伦敦(Katrina London)说。
“在波坎提科中心展出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多少指向一种抽象的山水,但同时,它们又好似舞蹈的编排。你能在其中看到动作的痕迹。它们像是介于风景、舞蹈与他心灵内景之间的梦境。”她说。
卡托纳艺术博物馆馆长云翠兰则表示:“每当我想到沈伟,我会把他视为一种全球意义上的文化使者。他在舞蹈和视觉艺术的跨界实践,超越了文化之间的鸿沟。”
她指出,沈伟从小同时浸润于中国传统工笔画、书法,以及西方的肖像与具象绘画训练。
“我相信,当西方观众来看展时,会从自身经验中找到进入作品的途径——无论是抽象表现主义、中国书法,还是山水画传统。欣赏沈伟作品的方式是多重的。”她说。
沈伟的艺术世界,从童年至今,一直展现出多元而统一的创造力。
“我一直追求艺术与一切美的事物,”沈伟说,“它引领着我生命的成长。”
1968年出生于湖南,六岁习书作画,九岁学习中国传统戏曲。多年训练让他对东方美学有了深厚体悟。之后,他接触到西方油画与壁画,并开始学舞。1995年移居美国后,他进一步探索电影艺术。
1989年,沈伟通过美国舞蹈节与广东舞蹈学校合作的项目开始接触现代舞。三年后,他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的创始成员。
1995年,他凭借编舞和表演在中国全国现代舞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随后获得尼古拉斯/路易斯舞蹈实验室( Nikolais/Louis Dance Theater Lab)的奖学金赴纽约深造。在那里,他拓展艺术领域,涉足电影,并在舞蹈理论、编舞及绘画中持续探索。2000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舞团——沈伟舞蹈艺术(Shen Wei Dance Arts)。
沈伟说:“所有我好奇、我热爱的事物,我都会努力去学习。”这些年来,他在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之间穿行,从戏曲到绘画,从舞蹈到电影,这些多元的体验不仅塑造了他的感知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
“我从未刻意要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他说,“但随着时间推移,我的感官与理解不断变化。每一种媒介都会打开一个新的视角,让我能更全面地看待一件艺术作品,不再只是从东方或西方,而是从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
沈伟近年的抽象山水作品,延续着他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及自然世界的对话。根据双馆联展的介绍,这些尺度宏大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电影般的意境,仿佛将观众包围其中。巨幅画布在尺度上与身体直接对话,启发观众深度思考自然、流动与感知之间的关联。
其中一幅便是观众进入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波坎提科中心展厅时迎面而来的那幅大型棕色调绘画。这件创作于疫情期间的作品,是沈伟在阅读但丁《神曲》时完成的。他仅用棕色,通过层层叠加和高难度技法,将单色的可能性推向极致。
策展人卡特丽娜·伦敦指出:“在阅读《神曲》时,他思考的并不仅是风景,更是精神旅程。”这件作品在技法上极其复杂,而沈伟仅凭一种颜色在亚麻布上实现的效果令人惊叹。
沈伟表示,他希望展览能让观众感受到某种“普遍性”——从人类在自然之美前的共通敏感,到自然世界的无形本质,再到其中流动而恒久的时间之感。
“我认为这是一种人类共性。”他说,“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感受尤其强烈,它可以通过传统的艺术形式表达。同时,你也可以用更直接、更当代的方式呈现,使之对观众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感染力。”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项目总监本·罗德里格斯-库贝尼亚斯(Ben Rodriguez-Cubenas)表示:“我认为他的美学如此动人,是因为它同时吸纳了东西方传统,让所有人都能与之产生连接。而在当下这个世界深度分裂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这样的文化交流让人们更贴近。他的作品会激发人心——许多人都说它深深打动了他们。”
同为基金会驻地艺术家的古巴画家何塞·加布里埃尔·卡帕斯(Jose Gabriel Capaz)也表示,他在沈伟的作品中看到一种“普遍性的融合”。
“我热爱那些以更完整、更具普遍性的方式创作的艺术家,而不是被局限在画布之上。在沈伟的作品中,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我非常享受这种体验。我认为他的作品融合了西方与中国艺术,并不是简单的民族性艺术,而是超越国界之外的东西。这种融合非常符合21世纪的气质。在我看来,所有事物原本就属于同一个世界、一种文化,而不是被人为划分为两种。人们有时难以理解,但我认为当今世界本就一体,我们应该把能量汇聚在一起。”卡帕斯说道。
在卡托纳艺术博物馆的开幕活动上,沈伟舞蹈艺术团呈现了他在2004年创作的作品《连接·转化》(Connect Transfer)片段。舞者们身着蓝、粉、黄、紫等色的服装,身体浸染多彩的颜料,在画布地面上移动、翻转、滑行,随着表演的推进,画面最终生成一幅绚烂的抽象画作。
切尔西·雷茨洛夫(Chelsea Retzloff)曾是沈伟舞蹈艺术团的舞者,如今担任公司行政与教育总监。她多次以“笔触舞者”的身份参与演出,用身体在画布上留下笔触,将沈伟的艺术理念转化为可见的轨迹。
“我多次从头到脚都被颜料覆盖,要花好几天才能洗干净。但过程真的很有趣。颜料非常冰冷,也很滑,这种体验极大考验了舞者作为艺术家迅速决策的能力。这种挑战与现代舞完全不同,”雷茨洛夫说。
雷茨洛夫随团多次在中国巡演。对于一名美国舞者来说,演绎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作品,是一种既艰难又令人充实的体验。
“作为美国舞者,我的身体力量感很强,运动性很强,但要呈现沈伟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我必须在内在上做出深刻调整。我必须改变并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变得敏感,学会拥有一种……能够让自己穿越到另一处的内在心境。”她说,并补充这正是她最喜欢与沈伟合作的地方——它迫使她“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艺术家,都不断改变、不断成长”。
沈伟最享誉全球的作品《画卷》(Scroll Painting),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画卷》体现了沈伟艺术理念的核心:绘画与舞蹈的深度关联,舞者以身体在巨大的布面上绘制出水墨般的流动画卷,向世界展示东方美学的魅力。如今,他正在创作的新作品,将继续融合舞蹈、绘画、书写与音乐,并将在东西方巡演,让更多观众再次见证他跨界艺术的独特魅力。
(张旻璐 纽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