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的晨雾中,京原铁路的铁轨泛着微光。这条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铁路,曾是奇峰塔村联通外界的象征,如今更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从国铁集团北京局石家庄办事处张明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时的“带着沸点进村、冻成冰点驻村”,到村庄脱贫摘帽、产业萌芽,铁路与乡村的牵挂,恰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交通赋能振兴的生动注脚。
铁路是乡村振兴的“动脉”,通则兴,畅则旺。奇峰塔村曾困于大山环抱,京原铁路穿村而过却未能打破发展桎梏,村民们守着“交通线”过着“穷日子”。张明的到来,让这条沉睡的铁路真正苏醒:打通被铁路分隔的村庄与田地,争取旅游列车停靠权限,让村民告别了人驮背扛的农耕历史,更让城市游客得以涌入感受田园风光。这生动诠释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时代真理,也印证了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深远意义。在广袤乡村,铁路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线,更是资源要素的转换器,它将偏远乡村接入全国大市场,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基础动能。从雪域高原的“天路”到东南沿海的城际铁路,一条条铁轨延伸之处,便是希望生长之地。
铁路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张明深知“守得住的脱贫才是真脱贫”,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他带领村民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让村集体实现每年稳定增收。这背后,铁路运输为光伏设备的进场、农产品的外销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奇峰塔村,原生态环境因铁路而转化为旅游资源;在广袤神州,特色农产品借铁路冷链走向全国,乡村工坊依托铁路物流对接产业链上下游。铁路以“流动”激活“沉淀”,让乡村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群发展”,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铁路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魂。张明驻村伊始,便以“扶贫先扶志”为抓手,让沉寂多年的大喇叭响起来,让党的政策、致富信息走进千家万户。铁路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改变,更有思想上的觉醒:村民们坐上火车看世界,打工者乘列车回乡村,企业沿着铁轨寻商机,封闭的观念在车轮转动中逐渐消融。更可贵的是,他着力打造“带不走的扶贫队”,推动中断三年的党员大会召开,培养致富带头人,为乡村留下了永续发展的组织力量。铁路搭建起的不仅是交通桥梁,更是人心桥梁,它让村民在与外界的碰撞中开阔眼界、提振信心,让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锤炼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铁路与乡村的故事,是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缩影,是交通强国战略落地生根的见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全会精神,让铁轨继续向乡村延伸,让政策持续向基层倾斜,就一定能让更多乡村摆脱贫困、走向繁荣,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在新时代的卷轴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陈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