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规划收官之际,中国金融业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五年来,银行业保险业累计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重点领域信贷投放精准有力,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年均增速达27.2%和21.7%;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
在这份成绩单背后,金融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它让金融服务更精准、更普惠,也让金融资源配置更智能、更高效运转。当下,金融科技正从基础建设阶段加速迈向价值创造新阶段,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为建设金融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人工智能+”深化,技术底座更牢
“十四五”时期,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金融科技行业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呈稳健发展态势。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达3949.6亿元,同比增长9.7%。这一增长背后,是行业从基础建设铺设向价值创造输出的跨越,而实现这一跨越的核心是技术底座的攻坚与突破。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金融科技底座的核心突破口,随着“人工智能+”行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及配套政策陆续出台,AI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场景正从早期的概念探索、局部试点,全面进入深度落地的实操阶段。
头部金融机构凭借算力、数据、算法和场景的长期积累占据优势,如平安集团沉淀30万亿字节数据及3.2万亿文本语料,支撑AI技术研发迭代。其“AI in All”战略已显成效:2025年上半年自研大模型达67个,部署AI智能体2.3万个,AI坐席覆盖80%客服量,辅助销售规模超660亿元。
技术底座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规模化、场景化的落地应用来体现。金融壹账通作为平安集团对外的金融科技输出窗口,正积极探索AI赋能的新路径。其构建的智能体,在营销场景中采用“营销知识百宝箱”标准化话术库,帮助某城商行将策略设计周期从1周缩短至2天,内容响应率提升20%;在催收业务中,智能体自动生成个性化还款方案,催收效率提升近四倍,逾期30天内还款率从40%提高至70%。这些实践为行业探索人机协同的新模式开辟了可行路径。
当前,以AI为核心的技术底座正在重塑金融服务生态。从智能客服到精准营销,从风险管控到运营优化,人工智能不仅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更催生出新的价值创造模式,为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践行五篇大文章,金融活水更畅
金融科技正从夯实底座向创造价值转变的趋势愈发明显。“十四五”期间,金融科技深度融入“五篇大文章”的实践,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变革,提升服务质效,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金融:以技术创新赋能数字化升级
“十四五”以来,金融科技企业通过输出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银行业,金融科技服务模式从正从传统的系统建设向一体化服务模式演进。金融壹账通为银行提供的数字化零售方案,通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体系,为银行业提供了从技术实施到业务运营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其依托AI技术打造的“超级大脑”,已在多家金融机构落地验证,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在保险领域,数字化变革同样深入到业务的全流程。以金融壹账通的实践为例,其端到端数字化产险解决方案通过AI与数据分析实现承保流程自动化,帮助保险公司数字化管理营销及理赔事宜。值得一提的是其“全能代理人”,以集成化工作台赋能销售与服务全流程,为保险机构数字化升级、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客户体验提供了有效实践。
·普惠金融:以金融活水润泽千企万户
“十四五”期间,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这一显著增长的背后,有着金融科技对金融活水流入“最后一公里”的助力。
在长沙一家陶瓷店里,店主龙康正为扩大经营所需的资金发愁,这也正是普惠金融要解决的痛点。龙康的转机来自朋友推荐的湖南银行“湘银房抵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在手机上完成了房屋评估和资料填写,工作人员迅速上门服务,短短几天内,资金顺利到账。
这款由金融壹账通提供技术支持的贷款产品,对接评估公司、风控、信贷、核心记账、征信等多个接口,实现了对借款客户和抵押房产的多维度数据分析,缓解了小微企业因为缺乏抵押物等融资难的问题。
“湘银房抵贷”自2021年上线以来,已累计服务客户超2.2万户,投放金额达61亿元,在贷余额42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像龙康这样的经营者重获发展动力的案例,也是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的体现。
智能防控升级,金融安全更稳
当前,金融风险环境更趋复杂,“十四五”期间,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和金融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的措施。金融科技通过升级风险防控能力,为现代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与金融强国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在基础设施层面,金融信创实现重大突破,为风险防控奠定自主可控根基。自2020年启动试点以来,信创试点机构从47家扩展至超390家,国产化改造进程显著提速。金融科技机构积极推动技术适配,以金融壹账通的智能语音系统等为代表的多项产品通过国产化兼容认证并入选国家信创目录,为金融业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战略层面,金融科技推动风险防控理念实现重要转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要求,金融科技机构通过构建智能化的风险早期预警模型,金融机构得以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变,从而实现稳健穿越周期。
在技术实践层面,金融科技创新成果为风险防控提供了支撑。面对Deepfake等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新型威胁,行业正在广泛践行“人工智能+”,应用“以AI对抗AI”的主动防御策略。在这一领域,金融壹账通等企业的技术方案已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显著成效,智能视觉反欺诈策略平台通过融合深伪检测、活体检测等技术,在国内某知名机构中的实践中成功拦截了2000多起诈骗案件,为行业应对新型数字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创新实践推动了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技术化、智能化进程,为建设更加安全、韧性更强的金融体系注入持续动能。随着“十四五”收官在即,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正加速完成向“技防、智控”的转型。未来,金融科技将在提升风险防控前瞻性与协同性方面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跨境联通高效,对外开放更深
在迈向金融强国的征程中,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业开放取得系统性进展,制度型开放稳步深化,人民币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有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最具标志性的制度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条主线:一是负面清单与国民待遇框架的实质落地;二是要素流动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升级;三是金融法治与宏观审慎框架同步完善。”
金融科技机构的实践,正精准承接第二条主线,以技术创新推动跨境要素高效流动、关键基础设施互联互认,成为金融开放的重要“技术桥梁”。
以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服务为例,金融科技企业通过技术赋能破解跨境业务痛点。金融壹账通依托旗下具备粤港电子签名互认资质的深圳 CA,将智能视觉与区块链技术融入身份验证环节,实现跨境身份信息的存证、核验与互认,目前已为超400万用户提供服务,为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筑牢可信底座。
在跨境贸易便利化方面,金融科技同样展现出重要价值。通过数据互联互通技术打破信息壁垒,推动资源统筹调配与监管协同,金融壹账通依托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打通港口、海关、物流全流程,实现湾区内不同关区港口货物代码共享,将通关时间从5-7天缩短至2天,报关成本降低 30%,显著提升跨境贸易效率。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历史节点,中国金融科技已实现从技术探索到价值创造的关键跨越。过去五年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底座持续夯实,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在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普惠服务、风险防控、跨境联通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交出了一份以技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征程未有穷期,奋斗永不止息。“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强调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科技自立自强、产业体系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对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明确了方向,更对金融科技提出要求,要强化原始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科技的不断演进,不仅推动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也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展望新征程,以金融壹账通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力量,必将以创新之力,将持续夯实金融强国建设的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支撑。